安全评价论坛
标题:
烟草原种、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打印本页]
作者:
safety
时间:
2007-7-31 21:46
标题:
烟草原种、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烟草原种、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YC/T 43-1996
发布时间: 2002-10-2
rules for original and produced tobacco seed in producing technique
(国家烟草专卖局1996年4月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烟草原种、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从事烟草原种、良种生产的研究单位、烟草公司及原种、良种场的种子生产。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yc 19-1994 烟草种子
yc/t 20-1994 烟草种子检验规程
yc/t 21-1994 烟草种子包装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原种original seed
原种单位(个人)育成品种的原始种子,或推广品种经过提纯后,具有该品种典型性,并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良种 better strains of seed
由原种在严格防杂保纯措施下繁殖的、质量达到良种标准的种子。
三圃制 three-plot system
原种生产程序之一种。由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三级组成。
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种源
经审定或认定合格的新品种或引进品种、推广品种,通过三圃制严格选取的种子。 一次繁殖分年使用
新品种的原种一次繁殖,分年使用。于大田第一花期依照品种典型性状,严格去杂、去劣。采收的种子,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10℃以下,种子含水量7%以下),每年取出少量种子用于繁殖良种。
原种繁殖田严格隔离,四周500m内不能有烟田,所有地块应三年内未种过茄科作物。
三圃制提纯生产原种
单株选择
单株选择在原种圃和纯度较高的良种田中进行。
选择方法
选择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的单株。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初选在现蕾前,入选株挂牌,注明品种名称、地点;第二次复选,在开花始期,入选单株套袋自交,严防自然杂交;第三次决选,在开花盛期,入选单株疏花疏果,每株保留蒴果50个左右。蒴果呈褐色时,分单株晾晒、脱粒、装袋,系好标签(注明编号、品种、名称、年度、地点)。
选株数量
依据原种需要而定,一般不少于60株。
分系比较
株行圃
种植方法
上年入选单株种子,分别种植一行,每行不少于30株。每10行设一行对照(原品种的原种)。
田间选择
先以原品种典型性状为依据选择株行,再在当选株行内选留典型单株4"6株。入选单株修花套袋,待蒴果呈褐色时采收。分行晾晒、脱粒、装袋,袋内外标明品种名称、行号、年份等。株行内的杂株、病株现蕾前必须打顶。杂株率大于5%或性状明显不同的株行全部淘汰,不再选单株。
株系圃
种植方法
当选株行种子称株系,每株系种植2"4行,每行不少于30株。
田间选择
于现蕾期,第一花期对各株系生育状况进行观察记载,选择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株系。当选株系选择10"20株套袋留种,修花修果,分系采收、晾晒、脱粒、装袋,袋内外系好标签。
混系繁殖
原种圃
将株系圃当选株系种子,混合种植于原种圃。要求严格隔离(种子田四周500m以内不得有烟田)。
去杂去劣
于现蕾前拔除不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的烟株和病弱株,整修烟株及果枝上杈枝;摘去过早过迟的花蕾和蒴果;每株保留50个左右。
收种贮存
蒴果呈褐色时,采下果枝晒干、脱粒、装袋。测定种子水分、发牙势、发芽率、净度。各项指标符合原种标准者,入库贮存。
良种生产技术规程
种源
良种生产的种源必须是原种,即按4.2或4.3生产质量达到原种标准的种子。
种植方法
选择土质肥沃、地力均匀,排灌方便,三年内未种过烟草和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
保持品种之间的空间隔离(500m以上)。
育苗时,苗床土壤、基肥,以及用具不应带有烟草种子,以免混杂。移栽、补苗严格避免混栽其他品种的烟苗。
留种田管理
去杂去劣选择留种植株。拔除混杂株、变异株、病株、劣株。现蕾前进行一次,现蕾时进行第二次。一般良种田选留80%左右的植株。
疏花疏果
留种株腰叶以上叶片在种子成熟前不采收。
收种贮存
待70"80%蒴果呈褐色时采下果枝或蒴果,晒干、脱粒、风选。
种子水分、净度、以芽势、发芽率等按yc/t 20的规定进行检验。种子包装入库按yc/t 21的规定执行。
入库种子分品种、等级分别装袋,内外系上标签(注明种子类别)分别存放,每层架堆放不超过两层,底层离地面60cm,四周距墙50cm。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佟道儒、蒋予恩、刘洪祥、艾树理、王元英。
源自:
欢迎光临 安全评价论坛 (https://bbs.51anp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