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标题: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safety    时间: 2007-7-31 21:50
标题: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二)
3.3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3.3.1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
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码率差不得超过5cm;
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5cm.
3.3.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心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条件不具务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
3.3.3城镇地筹划平面控制网应尽量利用已有的等级控制网加密建立.
3.3.4地籍平面控制网的等级依次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及边角网,一=二级小三角网(锁),一,二级导级网及相应等级的GPS网.各等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镇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
3.3.5各等级三角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首级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应小于30°;
当三角网估算精度偏低时,宜适当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以提高网的精度;
加密网可采用插网(全插网,附接网和插锁)或插点(交会插点,图形插点)的方法,一,二级小三角网可布设成级形锁,插网或插点的形式;
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表3,表4的规定.
表2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起始边长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二等
9
±1
1/30万
1/12万
三等
5
±1.8
1/20万(首级) 1/12万(加密)
1/8万
四等
2
±2.5
1/12万(首级) 1/8万(加密)
1/4.5万
一级小三角
1
±5
1/4万
1/2万
二级小三角
0.5
±10
1/2万
1/1万
表3基级与起始边丈量的技术要求
等级
尺别
作业尺数
往测和返测的总次数
定线最大偏差(mm)
尺段高差较差(mm)
读定次数
估读(mm)




(mm)
同尺各或同段各尺的较差(mm)
成果取位(mm)
经各项改正后各次或各尺全长较差(mm)
二等基级
因瓦基线尺
4
3
2
4
4-6
6-8
20
2
3
0.1
0.5
0.3
0.1
3
三等级线
因瓦基线尺
3
2
4
4-6
20
3
3
0.1
0.5
0.3
0.1
5
四等基线
因瓦基线尺
2
4
25
3
3
0.1
0.5
0.3
0.1
8
一级小二角基级
因瓦基线尺
1
4
50
5
3
0.1
0.5
0.3
0.1
10
一起级小始三角边
普通钢尺
2
4
50
5
3
0.5
0.5
2
二起级小始三角边
普通钢尺
2
1
2
2-4
50
10
3
0.5
0.5
2
注:表中S为基线长,以km为单位.
表4方向面测法的各项限差
项目
经纬仪型号
DJ1
DJ2
DJ6
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1
3
半测回归零差(")
6
8
18
一测回内2C互差(")
9
13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6
9
24
e.一,二级导级可沿测区外围和主要干道布设.其图形可布设成单线,单结点和多结点网等形式.导级作道级控制时,宜布设成多边形格网.一,二级导线技术规定见表5,表6.
表5钢尺量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往返丈量较差相对误差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DJ2
DJ6
一级
2.5
250
1/20000
±5
2
4
±10
1/10000
二级
1.8
180
1/15000
±8
1
3
±16
1/7000
表6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每边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DJ2
DJ6
一级
3.6
300
±15
±5
2
4
±10
1/14000
二级
2.4
200
±15
±8
1
3
±16
1/10000
注:n为测站数.
3.3.6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以下方法:
图根导线测量
图根导线依据等级控制点,分为两级加密布设形式为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其技术规定见表7.
表7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DJ2
DJ6
一级
1.2
120
1
2
18
±24
1/5000
0.22
二级
0.7
70
1
40
1/3000
0.22
注: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度少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电磁波测距导线可按需要自行设计,便精度得低于表7的规定.
图根导线边长应以鉴定过的钢尺进行丈量,或用其他能达到相应精度的仪器和工具进行测量.在下列情况用钢尺丈量时,要进行有关项目改正:
尺长改正数大于尺长1/1万时,加尺长改正;
量距时平均尺温与鉴定时温度相差大于等于±10时,应进行温度改正;
尺面倾斜大于1.5%时,应进行倾斜改正.
当导线跨越河流等障碍物无法直接尺量时,可选用辅助点接求距.辅助边不应短于所求边长的一半,所求边与辅助边构成的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辅助边长测量与测角精度要求应稍高于图根导级的精度.
图根三角测量
在等级控制点较少,地形起伏较大,通视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采用图根三角锁网,前方,侧方交会进行图根的加密.
图根锁网的平均边长不宜超过85m(电磁波测距时可适当放长),传距角一般不应小于30°(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20°).线形锁三角形个数不得超过12个.
水平角使用DJ6级仪器采用方向法观测一测回.观测方向多于3个时应归零.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8规定.
表8图根三角锁(网)水平角观测的各项限差
仪器类型
测回数
测角中误 差
半测回归零差
方位角闭合差
三角形闭合差
DJ6
1
±20"
24
±40"
±60"
注:n为测站数.
图根导线和图根三角锁(网)均可采用近似平差.计算时角值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取至厘米.
3.4地籍勘丈
3.4.1地籍勘丈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勘太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基本情况.地籍勘丈一般应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进行.
地籍勘丈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
3.4.2地籍勘丈内容:
土地权属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的勘丈;
基本地籍图绘制;
面积量算.
3.4.3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要求:
界址点精度及适用范围见表9.
表9界址点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
类别
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
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
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cm)
适用范围


±5
± 7.5
±10
±15
±10
±15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
注: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地籍铅笔原图的基本精度:
相邻界址点点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依勘丈数据装绘的上述距离的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
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
3.4.4基本地籍图应选用厚度为0.07mm,经过热定型处理变形率小于 0.2‰的聚酯薄膜.图幅规格为40cm×50cm的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
3.4.5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适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3.4.6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籍图上的等级控制点和图根点应注主高度,并适当测设高程注记点.对于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时地带,可适当绘制等高线.
3.4.7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的地籍图每幅图内至少要有埋石点数分别为3个,6个,9个.
3.4.8地籍勘丈方法:
a.解析法
野外勘丈全部界址点,要据实测数据解算出界址点的点位坐标.一般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角度用不低于 DJ6级经纬仪施测,距离用钢尺丈量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
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几保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b.部分角析法:
采用解析法勘太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分明显界址点的坐标图再用图解法勘丈街坊内部的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街坊外廓控制内部宗地.
以解析法勘丈界的址点为基础展绘出街墩,再依据图解法没定的宗地位置,形大辩论,经过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装绘街坊内部,成地籍图.
图解法:
利用图解法(包括图解交会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并根据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利用反映现关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后,实地补充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图上,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这种方法仅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条件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但精度必须满足要求.
3.4.9基本地籍图绘制
3.4.9.1铅笔原图绘制精度:
内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
图廓点,控制点和坐标网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1mm.其他解析坐标点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2mm.
3.4.9.2着墨二底图绘制精度:
有解析坐标的界址点及地物点可依据其坐标在图上展绘也可以进行透绘.
展点精度与铅笔原图相同;
透绘要素不得偏离底线.
3.4.9.3基本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3.4.4基本地籍图应选用厚度为0.07mm,经过热定型处理变形率小于 0.2‰的聚酯薄膜.图幅规格为40cm×50cm的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
3.4.5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适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3.4.6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籍图上的等级控制点和图根点应注主高度,并适当测设高程注记点.对于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时地带,可适当绘制等高线.
3.4.7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的地籍图每幅图内至少要有埋石点数分别为3个,6个,9个.
3.4.8地籍勘丈方法:
a.解析法
野外勘丈全部界址点,要据实测数据解算出界址点的点位坐标.一般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角度用不低于 DJ6级经纬仪施测,距离用钢尺丈量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
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几保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b.部分角析法:
采用解析法勘太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分明显界址点的坐标图再用图解法勘丈街坊内部的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街坊外廓控制内部宗地.
以解析法勘丈界的址点为基础展绘出街墩,再依据图解法没定的宗地位置,形大辩论,经过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装绘街坊内部,成地籍图.
图解法:
利用图解法(包括图解交会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并根据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利用反映现关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后,实地补充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图上,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这种方法仅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条件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但精度必须满足要求.
3.4.9基本地籍图绘制
3.4.9.1铅笔原图绘制精度:
内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
图廓点,控制点和坐标网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1mm.其他解析坐标点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2mm.
3.4.9.2着墨二底图绘制精度:
有解析坐标的界址点及地物点可依据其坐标在图上展绘也可以进行透绘.
展点精度与铅笔原图相同;
透绘要素不得偏离底线.
3.4.9.3基本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3.4.4基本地籍图应选用厚度为0.07mm,经过热定型处理变形率小于 0.2‰的聚酯薄膜.图幅规格为40cm×50cm的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
3.4.5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适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3.4.6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籍图上的等级控制点和图根点应注主高度,并适当测设高程注记点.对于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时地带,可适当绘制等高线.
3.4.7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的地籍图每幅图内至少要有埋石点数分别为3个,6个,9个.
3.4.8地籍勘丈方法:
a.解析法
野外勘丈全部界址点,要据实测数据解算出界址点的点位坐标.一般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角度用不低于 DJ6级经纬仪施测,距离用钢尺丈量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
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几保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b.部分角析法:
采用解析法勘太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分明显界址点的坐标图再用图解法勘丈街坊内部的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街坊外廓控制内部宗地.
以解析法勘丈界的址点为基础展绘出街墩,再依据图解法没定的宗地位置,形大辩论,经过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装绘街坊内部,成地籍图.
图解法:
利用图解法(包括图解交会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并根据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利用反映现关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后,实地补充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图上,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这种方法仅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条件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但精度必须满足要求.
3.4.9基本地籍图绘制
3.4.9.1铅笔原图绘制精度:
内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
图廓点,控制点和坐标网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1mm.其他解析坐标点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2mm.
3.4.9.2着墨二底图绘制精度:
有解析坐标的界址点及地物点可依据其坐标在图上展绘也可以进行透绘.
展点精度与铅笔原图相同;
透绘要素不得偏离底线.
3.4.9.3基本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3.4.4基本地籍图应选用厚度为0.07mm,经过热定型处理变形率小于 0.2‰的聚酯薄膜.图幅规格为40cm×50cm的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
3.4.5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适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3.4.6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籍图上的等级控制点和图根点应注主高度,并适当测设高程注记点.对于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时地带,可适当绘制等高线.
3.4.7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的地籍图每幅图内至少要有埋石点数分别为3个,6个,9个.
3.4.8地籍勘丈方法:
a.解析法
野外勘丈全部界址点,要据实测数据解算出界址点的点位坐标.一般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角度用不低于 DJ6级经纬仪施测,距离用钢尺丈量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
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几保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b.部分角析法:
采用解析法勘太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分明显界址点的坐标图再用图解法勘丈街坊内部的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街坊外廓控制内部宗地.
以解析法勘丈界的址点为基础展绘出街墩,再依据图解法没定的宗地位置,形大辩论,经过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装绘街坊内部,成地籍图.
图解法:
利用图解法(包括图解交会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并根据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利用反映现关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后,实地补充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图上,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这种方法仅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条件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但精度必须满足要求.
3.4.9基本地籍图绘制
3.4.9.1铅笔原图绘制精度:
内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
图廓点,控制点和坐标网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1mm.其他解析坐标点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2mm.
3.4.9.2着墨二底图绘制精度:
有解析坐标的界址点及地物点可依据其坐标在图上展绘也可以进行透绘.
展点精度与铅笔原图相同;
透绘要素不得偏离底线.
3.4.9.3基本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
3.4.4 基本地籍图就选用厚度为0.07mm,经过热定型处理变形率小于0.2‰的聚酯薄膜.图幅规格为40cm×50cm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
3.4.5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c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勘丈区已有相应在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 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3.4.6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籍图上的等级控制点和图根点应注高 ,并适当测设高程注记点.对于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地带,可适当绘制等高线.
3.4.7 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的地籍图每幅图内至少应有埋古籍石点数分别为3个,6个,9个.
3.4.8 地籍勘丈方法
解析法:
野外勘丈全部界址点,根据实测数据解答出界址点的点位坐标.一般彩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角度用不低度于DJ6级经纬仪施测,距离用钢尺丈量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
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几何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部分解析法:
采用解析法勘丈街坊外围界址点和待,街坊内部分显界址点的坐标,再用图解法勘丈街坊内部的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街坊外廓控制内部宗地.
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街坊,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地位置,形状,经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装绘街坊内部,在地籍图.
图解法:
得用图解法(包括图解辩交会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并根据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b)利用反映现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后,寮地补充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图上,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检核后,成在籍图.这种方法公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但精度必须满足要求.
3.4.9基本地籍图绘制
铅笔原图绘制精度:
内图郭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郭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
图郭点,控制点和坐标网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2 mm.
3.4.9.2 着墨二底图绘制精度:
有解析坐标的界址点及地物点可依据其坐标在图上展绘,也可以进行透绘.
展点精度与铅笔原图相同;
透绘要素不得偏离底线.
3.4.9.3 基本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铅笔原图内容:
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编号,宗地界址点及界址线,街道名称,门牌号,在宗地内能注记下的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名称,必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地类号,宗地面积.
着墨二底图内容:
除不注宗地面积外,其他与铅笔原相同.
3.4.10宗地图
3.4.10.1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一般有32开,16开,8开纸,从基本地籍图上绘或复制,宗地过大或过小进可调整比例尺绘制.
3.4.10.2 宗地图的内容包括:本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地界址示意线等.
地籍图图式,基本地籍图,宗地图样图见附录F.
3.4.11面积量算
3.4.11.1 面积量算根据地籍勘丈三种方法可采用
解析法:
采用下列公式计算P=(Yi 1-Yi-1)
或 P=
式中:P——宗地面积,M2;
Xi ,Yi——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m;
N——宗地界址点个数.
解析法计算面积必须独立两次教计算进行检核.
部分解析法求:
采用解析法求出每个街坊面积,用街坊面积数控制本街坊内各宗地面积之.各宗地面积之和与街坊面积误差小于1/200时,将误差按面积比例分配到各宗地,得出平差后的各过地面积.但边长丈量数据可以不改.完全用实测数据计算规则图形的宗地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
图解析法:
要求在聚酯薄膜原图上量算街坊面积(当采用其它材料的图纸时,必须考虑图纸变形的影响并给予改正),图面量算宜采用二级控制,即:
(a)以图幅理论面积为首级控制,图幅内各街坊及其他区块面积之和与图幅度理论面积之差小于±0.0025P(P为图幅理论面积)时,将闭合差按比例配赋给各街坊及其它区块,得出平差后的各街坊及各区块的面积;
(b)平差后的各街坊面积去控制街坊内丈量的名宗地面积,其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100,在允许范围内将闭合差按比例分配给各宗地,得出平地差后的宗地面积.但边长丈量数据可以不改.完全采用丈量数据计算宗地的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
3.4.11.2 在地籍铅笔原图上量算面积时,两次量算的较差就满足下式:
△=P≤0.0003M
式中:P——量算面积, M2:
M——地籍铅笔原图比例尺分母;
凡地块面积在图上小于5cm2时,不宜采用求积会议量算.
3.4.11.3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量算面积,均应独立进行两次量算.图上量算时,两次量算的较差在限差内的取中数.
3.4.11.4 面积量算单位为m2,计算取值到小数后一位.
3.4.11.5 共用宗内,知自使用的土地有明显范围的,先划分各自使用界线,并计算其面积,剩余部分按建筑面积分摊.
3.5 地籍调查成果资料
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地籍调查表;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地籍勘丈原始记录;
解析界址点成果表;
地籍铅笔原图(计算机辅助图除外)和着墨二底图,宗地图(土地证附图);
地籍图分幅接合表;
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记录;
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见附录G);
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见附录H);
检查验收报告;
技术报告.
4 变更地籍调查
4.1调查准备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的地籍档案;
本宗地附近的地籍平面控制点资料;
本宗地所在的基本地籍图;
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见附录I);
变更地籍调查表(见附录E);
4.2 调查内容
无论何种内容变更,都应根据申请变更登记内容到实地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勘丈.
4.3 发关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发送变更地籍贯调查通知书.有界址变更情况的,应通知申请者预先在实地分割界址点或自然变更的界址点上设立界址标记.
4.4 实地调查
4.4.1实地调查勘丈进,应首先核对申请者,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及申请原因,项目与申请书是否相符.
4.4.2 界址变更必须由变更宗地申请者及相邻宗地使用者亲自到场共同认定,并在变更地籍调查表上签名或盖章.相邻宗地使用者届时不到场,申请者或相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名或不盖章时,分别按3.2.6.7和3.2.6.8条款处理.
4.5 宗地分割或合并编号
无论宗地分割或合并,原宗地号一律不得再用.分割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的支号顺序编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的最小宗地号加支号表示.如18号宗地分割成三块宗地,分割后的编号分别为18——1,18——2,18——3;如18——2号宗地再分割成2宗地,则编号为10——4,18——5;如18——4号宗地与10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0——1,如18——5号宗地与25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8——6.
4.6 变更地籍勘丈方法
变更地籍贯勘丈(以下简称变更勘丈)的方法一般应采用解析法.暂不具备条件的可采用本规程规定的其他方法.其变更勘丈精度不应低于原精度.
无论采用何种变更勘丈方法,均应以地籍平面控制点或界址点为依据,首先检测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界址点间距,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变更勘丈.

                                    
                  
              
            
            
              
            
            
              源自:




欢迎光临 安全评价论坛 (https://bbs.51anp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