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标题:
锌粉
[打印本页]
作者:
safety
时间:
2008-10-30 11:55
标题:
锌粉
1.
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43014
CAS号
7740-66-6
中文名称
锌粉
英文名称
zinc powder,zinc dust
别 名
亚铅粉;锌
分子式
Zn
外观与性状
浅灰色的细小粉末
分子量
65.38
蒸汽压
0.13kPa(487℃)
熔 点
419.6℃ 沸点:907℃
溶解性
溶于酸、碱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7.13
稳定性
不稳定
危险标记
10(遇湿易燃物品),36(自燃物品)
主要用途
用作催化剂、还原剂和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于制备有色金属合金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吸入锌在高温下形成的氧化锌烟雾可致金属烟雾热,症状有口串金属味、口渴、胸部紧束感、干咳、头痛、头晕、高热、寒战等。粉尘对眼有刺激性。口服刺激胃肠道。长期反复接触对皮肤有刺激性。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迁移转化:天然水中的锌以可溶的络合物状态存在。天然水中的锌还要向底质沉积物迁移转化。锌可与天然水中的粘土矿物缔合,被吸附在日格中成为吸着离子,吸持的形式为Zn2 、ZnOH 及ZnCl 。此时锌随同粘土矿物沉积迁移到底质中。锌还可形成化学沉淀物向底质迁移。含锌废水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后,在碱性环境生成Zn(OH)2絮状沉积物迁移到底质中。Zn2 与S2-有很的亲合力,也可形成溶度积极小的ZnS沉积到底质中。测定结果表明,底质沉积物中含锌范围为45~2221ppm,平均110ppn,是水体中锌含量的10,000倍。水生动植物有很强的吸收锌的能力,致使水中的锌向生物体内迁移。
一般说来,水生动植物体内锌的浓度可比水相中锌的浓度高出1000~100,000倍。因此凤眼莲、菹草、金鱼草、浮萍有希望作污水中锌的净化植物。土壤中锌的迁移性取决于土壤的pH值。锌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发生迁移。当土壤为酸性时,被粘土矿物吸附的锌易于解脱,土壤中不溶的氢氧化锌可和酸作用,转变成可溶的Zn2 状态,土壤中锌以Zn2 为主,容易淋失迁移或被植物吸收,因此,缺锌现象常常在酸性土壤中存在。
锌浓度为2mg/L时,水有异味,浓度为5mg/L时水呈乳浊状。
对生物降解的影响:水中浓度1-3mg/L时,废水的生物处理受抑制。
危险特性:具有强还原性。与水、酸类或碱金属氢氧化物接触能放出易燃的氢气。与氧化剂、硫黄反应会引起燃烧或爆炸。粉末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易被明火点燃引起爆炸,潮湿粉尘在空气中易自行发热燃烧。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锌。
3.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试纸法;检测管法《简易快速水质检验手册》,吴静贤等主编
便携式比色计(水质)(意大利哈纳公司产品)
4.
实验室监测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红外法(GB7475-8,水质)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7472-87,水质)
原子吸收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5.
环境标准:
中国(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1.0mg/L
中国(GB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
0.1mg/L
中国(GB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mg/L)
一类0.020;二类0.050;三类0.10;四类0.50
中国(GHZB1-1999)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mg/L)
I类0.05;II类1.0;III类1.0;IV类1.0;V类2.0
中国(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mg/L)
I类0.05;I类0.5;III类1.0;IV类5.0;V类5.0以上
中国(GB5048-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0mg/L(水作、蔬菜、旱作)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mg/L)
一级2.0;二级5.0;三级5.0
日本
对工业污水中使鱼类致死的有毒物浓度的规定(致死浓度)
0.13ppm
中国(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mg/kg)
一级100;二级200~300;三级500
中国(GB4284-84)
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
500mg/kg干污泥(在酸性土壤上)
1000mg/kg干污泥(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上)
中国(GB5058.3-1996)
固体废弃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
50mg/L
6.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回收。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作业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灭火剂:干粉、干砂。禁止用水、泡沫灭火。
欢迎光临 安全评价论坛 (https://bbs.51anp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