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标题:
两起静电事故及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simjoy
时间:
2009-7-26 10:18
标题:
两起静电事故及分析
两起静电事故及分析(
1
)
1
.静电引爆醋酸乙烯事故案例分析
2002
年
12
月,在江苏丹阳某厂浆料车间,工人用真空泵吸醋酸乙烯到反应釜,桶中约剩下
30kg
时,突然发生了爆炸,工人自行扑灭了大火,
1
名工人被烧伤。经现场察看,未发现任何曾发生事故的痕迹,电器开关、照明灯具都是全新的防爆电器。吸料的塑料管悬在半空,管子上及附近无接地装置,还有一只底部被炸裂的铁桶。
此案例为较典型的静电事故,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醋酸乙烯的物料在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产生静电积聚,当塑料管接触到零电位桶时,形成高底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空气中的醋酸乙烯蒸气。具体分析如下:
(
1
)醋酸乙烯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曝光容易聚合成固体。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化剂有火灾危险。闪点:
-7.78℃
;爆炸极限:
2.6%-13.4%
。属于易燃液体。
(
2
)物料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有静电积聚现象,塑料管由于其导电性能差,使静电积聚情况更加严重,物料中及塑料管壁上含有高位静电。
(
3
)醋酸乙烯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
4
)当带有高位静电的塑料管接触到铁桶时,形成放电,产生火花,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
2
.静电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的事故案例分析
2002
年
7
月,江苏姜堰某厂二车间的离心机(封闭式),在刚开始分离从搪瓷反釜卸出的
W-100-1
纺织用抗氧化剂和甲苯溶剂时突然发生爆炸,致使
1
名职工死亡,
1
名职工重伤。
调查发现此物料经过
23
小时不停地机械搅拌,又经过塑料导管直接送入离心机,离心机转鼓内垫有非导电体的化纤过滤布袋。因此可以判断,经长时间搅拌,含有甲苯溶剂的物料产生静电积聚,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得到加强,当物料进入离心机时带有很高的电位。但如果没有电火花是不能引爆的。我国安全工程专家崔克清教授指出,低电位点是转鼓上部暴露的螺丝,当物料冲击到离心机的转鼓时,高压电位与螺丝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混合性爆炸气体。具体分析如下:
(
1
)物料在反应釜中经长达
20
多小时机械搅拌,积聚了静电,由于该釜是搪瓷反应釜,所积聚的静电不能通过反应釜接地线入地,物料中含有高位静电。
(
2
)反应釜与离心机进料口采用塑料管道连接,由于塑料管为绝缘体,当反应釜内的物料快速流经连接管时,原料液中积聚的静电不但不能得到有效地释放,反而因为快速流动得到增强。
(
3
)该离心机脱液和甩干物料为甲类易燃液体甲苯溶剂、
W-100-1
。甲苯的闪点为
4℃
,(易燃液体的燃点高于闪点
1-5℃
),易挥发,具有快速成流动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的特性。从反应釜中放出的物料的温度是
10℃
左右,具备了闪燃和可燃条件。
(
4
)离心机中的空气和甲苯蒸气迅速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甲苯的爆炸极限为
1.2%~7%
(
V
)。
(
5
)离心机中过滤袋材质为丙纶纤维,是非导电体,不能将物料中的静电传导到离心机金属转毂而后及时入地。加之,过滤布袋未能遮盖住转毂罩壳顶部的螺栓,带有高压静电的物料与紧固螺栓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压电位差,在此具备了放电条件,发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电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爆炸性混合气体。
由上述两起事故的分析可以看出,由静电引起的事故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大量电荷的积聚,这常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产生;二是有零电位点,这些地方易被忽视;三是周围有可燃性气体,很多化工原料的蒸气可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气。在生产中如果注意防止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静电的产生及防范措施(
2
)
1
.静电的产生
当物料在管道中流动时,摩擦的机械能转化为静电能,物料与管道摩擦界面会形成电偶电层。随着液体的流动,会使液体成为带电液流。若物料的导电率小,绝缘性能好,则能良好地保持电能,静电在短时间内不能消除。如果管道足够长,则液流电流将趋近于一个稳定值,从防止物料静电的观点出发,流动所产生的静电量,往往大于最大电流发生量
IM
。
2
.静电基本防护措施
(
1
)减少静电核产生:对接触起电的有关物料,应尽量选用在带电序列中位置较临近的,或对产生正负电荷的物料加以适当组合,使最终达到起电最小。在生产工艺设计上,对有关物料应尽量做到接触面积、压力较小,接触次数较少,运动和分离速度较慢。
(
2
)使静电荷尽快对地泄漏:在存在静电引爆危险的场所,所有静电导体必须接地,金属体应与大地作通导性连接,金属以外的静电导体及亚导体则应作间接。静电导体与大地的总泄漏电阻值在通常情况下均不应大于
106Ω
,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
100Ω
。局部环境的相对湿度宜增加至
50%
以上。生产工艺设备应采用静电导体或静电亚导体,避免采用静电非导体。对于带高电位的物料,宜在接近排放口前的适当位置装设静电缓和器。在某些物料中,可添加少量适宜的防静电添加剂,以降低其电阻率。在生产现场使用静电导体制作的操作用具应予接地。
(
3
)为消除静电非导体的静电,易采用高压电源式、感应式或放射源式等不同类型的静电消除器。
(
4
)将带电体进行局部或全部静电屏蔽,同时屏蔽应可
*
接地。
(
5
)在设计和制作工艺装置或设备时,应尽量避免存在静电放电的条件,如在容器内避免出现细长的导电性突出物和避免物料高速剥离等。
(
6
)控制气体中可燃物的浓度,保持在爆炸下限以下。
3
.液体物料静电防护措施
(
1
)控制烃类液体灌装时的流速:灌装铁路罐车时,液体在鹤管内的允许流速
VD≤0.8
;灌装汽车罐车时,液体在鹤管内的允许流速
VD≤0.5
,
V——
烃类液体流速,
m/s
,
D——
鹤管内经,
m
。
(
2
)在输送和罐装过程中,应防止液体的飞散喷溅,从底部或上部入灌的注油管末端应设计成不易使液体飞散的倒
T
形等形状或另加导流板;或在上部灌装时,使液体沿侧壁缓慢下流。
(
3
)烃类液体中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溶的第二项杂质如水等。并应尽量减少和排除槽底与管道中的积水。当管道内明显存在第二物项时,其流速应限制在
1m/s
内。
(
4
)在贮存罐、罐车等大型容器内,可燃性液体的表面,不允许存在不接地的导电性漂浮物。
(
5
)当液体带电很高时,例如在精细过滤器的出口,可先通过缓和器后再输出进行灌装。带电液体在缓和器内停留的时间,一般可按缓和时间
3
倍来计算。
(
6
)当设备在灌装、循环或搅拌等工作过程中,禁止进行取样、检尺或测温等现场操作。在设备停止工作后,需静置一段时间才允许进行操作。
作者:
nessli
时间:
2010-3-17 15:04
不错,学习咯
作者:
潇湘剑雨
时间:
2010-3-17 22:10
不错。专业性较强
作者:
ivy1314
时间:
2010-3-24 14:26
转载了,好东西
作者:
meil123
时间:
2010-3-24 18:10
好东西!~学习了,多谢贡献!~
作者:
anquans
时间:
2010-3-25 08:42
学习了,多谢贡献!~
欢迎光临 安全评价论坛 (https://bbs.51anp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