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二)

[复制链接]

314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安评小学三年级

Rank: 3Rank: 3

贡献
0 个
金币
534 个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帖子
3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1 20:13: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6.1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第6.1.1条 墙、柱的高厚比应按下式验算:




β=H0/h≤μ1μ2[β]
(6.1.1)
式中
H0----墙、柱的计算高度,应按第5.1.3条采用;
h ----墙厚或矩形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
μ1----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应按表6.1.1采用。




注:
1 当与墙连接的相邻两横墙间的距离s≤μ1μ2[β]h时,墙的高度可不受本条限制;
2 变截面柱的高厚比可按上、下截面分别验算,其计算高度可按第5.1.4条的规定采用。验算上柱的高厚比时,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6.1.1的数值乘以1.3后采用。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值
表6.1.1



砂浆强度等级



M2.5
22
15

M5.0
24
16

≥M7.5
26
17



注:
1 毛石墙、柱允许高厚比应按表中数值降低20%;
2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中数值提高20%,但不得大于28;
3 验算施工阶段砂浆尚未硬化的新砌砌体高厚比时,允许高厚比对墙取14,对柱取11。
第6.1.2条 带壁柱墙和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 按公式(6.1.1)验算带壁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应改用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hT,在确定截面回转半径时,墙截面的翼缘宽度,可按第4.2.8条的规定采用;当确定带壁柱墙的计算高度H0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
2 当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小于墙厚时,可按公式(6.1.1)验算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取墙厚;当确定墙的计算高度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墙的允许高厚比[β]可乘以提高系数μc:  



μc=1 γ


(6.1.2)
式中
γ----系数。对细料石、半细料石砌体,γ=0;对混凝土砌块、粗料石、毛料石及毛石砌体,γ=1.0;其他砌体,γ=1.5;
bc----构造柱沿墙长方向的宽度;
ι----构造柱的间距。
当bc/ι>0.25时取bc/ι=0.25,当bc/ι<0.05时取bc/ι=0。  



注:考虑构造柱有利作用的高厚比验算不适用于施工阶段。
3 按公式(6.1.1)验算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的高厚比,此时s应取相邻壁柱间或相邻构造柱间的距离。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带壁柱墙或带构造柱墙,当b/s≥1/30时,圈梁可视作壁柱间墙或构造间墙的不动铰支点(b为圈梁宽度)。如不允许增加圈梁宽度,可按墙体平面外等刚度原则增加圈梁高度,以满足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不动铰支点的要求。  
第6.1.3条 厚度h≤240mm的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μ1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h=240mm μ1=1.2;
2 h=90mm μ1=1.5;
3 240mm>h>90mm μ1可按插入法取值。  



注:
1 上端为自由端墙的允许高厚比,除按上述规定提高外,尚可提高30%;
2 对厚度小于90mm的墙,当双面用不低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包括抹面层的墙厚不小于90mm时,可按墙厚等于90mm验算高厚比。
第6.1.4条 对有门窗洞口的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μ2应按下式计算:  



μ2=1-0.4


(6.1.4)
式中
bs----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窗洞口总宽度;
s----相邻窗间墙或壁柱之间的距离。
当按公式(6.1.4)算得μ2的值小于0.7时,应采用0.7。当洞口高度等于或小于墙高的1/5时,可取μ2等于1.0。  
6.2 一般构造要求  
第6.2.1条 五层及五层以上房屋的墙,以及受振动或层高大于6m的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砖采用MU10;
2 砌块采用MU7.5;
3 石材采用MU30;
4 砂浆采用M5。  




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第6.2.2条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6.2.2的要求。  
6.3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第6.3.1条   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砌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3.1采用。  
7.1 圈梁  
第7.1.1条 为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可按本节规定,在墙中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第7.1.2条 车间、仓库、食堂等空旷的单层房屋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圈梁:
1 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2 砌块及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对有吊车或较大振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或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第7.1.3条 宿舍、办公楼等多层砌体民用房屋,且层数为3~4层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当层数超过4层时,应在所有纵横墙上隔层设置。
多层砌体工业房屋,应每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设置墙梁的多层砌体房屋应在托梁、墙梁顶面和檐口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他楼层处应在所有纵横墙上每层设置。  
第7.1.4条 建筑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砌体房屋,除按本节规定设置圈梁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第7.1.5条 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
2 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3 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h≥240m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2h/3。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2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φ10,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
4 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  
第7.1.6条   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当层数超过5层时,除在檐口标高处设置一道圈梁外,可隔层设置圈梁,并与楼(层)面板一起现浇。未设置圈梁的楼面板嵌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并沿墙长配置不少于2φ10的纵向钢筋。  
7.2 过梁  
第7.2.1条 砖砌过梁的跨度,不应超过下列规定:
钢筋砖过梁为1.5m;
砖砌平拱为1.2m。
对有较大振动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房屋,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第7.2.2条 过梁的荷载,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梁、板荷载
对砖和小型砌块砌体,当梁、板下的墙体高度hw<ιn时(ιn为过梁的净跨),应计入梁、板传来的荷载。当梁、板下的墙体高度hw≥ιn时,可不考虑梁、板荷载。
2 墙体荷载
  1)对砖砌体,当过梁上的墙体高度hw<ιn/3时,应按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当墙体高度hw≥ιn/3时,应按高度为ιn/3墙体的均布自重来采用;
  2)对混凝土砌块砌体,当过梁上的墙体高度hw<ιn/2时,应按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当墙体高度hw≥ιn/2时,应按高度为ιn/2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  
第7.2.3条 过梁的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砖砌平拱
砖砌平拱受弯和受剪承载力,可按第5.4.1条和5.4.2条的公式并采用沿齿缝截面的弯曲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设计值进行计算;
2 钢筋砖过梁
  1)受弯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M≤0.85hofyAs
(7.2.3)  
式中
M----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
ho----过梁截面的有效高度,ho=h-as;
as----受拉钢筋重心至截面下边缘的距离;
h----过梁的截面计算高度,取过梁底面以上的墙体高度,但不大于ιn/3;当考虑梁、板传来的荷载时,则按梁、板下的高度采用。  
  2)受剪承载力可按第5.4.2条计算;
  3)钢筋混凝土过梁,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验算过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时,可不考虑上层荷载的影响。
  
  
第7.2.4条 砖砌过梁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砖砌过梁截面计算高度内的砂浆不宜低于M5;
2 砖砌平拱用竖砖砌筑部分的高度不应小于240mm;
3 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处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宜大于120mm,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mm,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  
7.3 墙梁  
第7.3.1条 墙梁包括简支墙梁、连续墙梁和框支墙梁。可划分为承重墙梁和自承重墙梁。  
第7.3.2条   采用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和配筋砌体的墙梁设计应符合表7.3.2的规定。墙梁计算高度范围内每跨允许设置一个洞口;洞口边至支座中心的距离ai,距边支座不应小于0.15ιoi,距中支座不应小于0.07ιoi。对多层房屋的墙梁,各层洞口宜设置在相同位置,并宜上、下对齐。  




墙梁的一般规定
表7.3.2



墙梁类别
墙体总高度(m)
跨度(m)
墙高hw/ιoi
托梁高hb/ιoi
洞宽hh/ιoi
洞高hh

承重墙梁
≤18
≤9
≥0.4
≥1/10
≤0.3
≤5hw/6且
hw-hh≥0.4m

自承重墙梁
≤18
≤12
≥1/3
≥1/15
≤0.8




注:
1 采用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的墙梁可参照使用;
2 墙体总高度指托梁顶面到檐口的高度,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1/2高度处;
3 对自承重墙梁,洞口至边支座中心的距离不宜小于0.1ιoi,门窗洞上口至墙顶的距离不应小于0.5m;
4 hw----墙体计算高度,按本规范第7.3.3条取用;
hb----托梁截面高度;
ιoi----墙梁计算跨度,按本规范第7.3.3条取用;
bh----洞口宽度;
hh----洞口高度,对窗洞取洞顶至托梁顶面距离。  
第7.3.3条 墙梁的计算简图应按图7.3.3采用。各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1)墙梁计算跨度ιO(ιOi),对简支墙梁和连续墙梁取1.1ιn(1.1ιni)或ιc(ιci)两者的较小值;ιn(ιni)为净跨,ιc(ιci)为支座中心线距离。对框支墙梁,取框架柱中心线间的距离ιc(ιci);
2)墙体计算高度hw,取托梁顶面上一层墙体高度,当hw>ιO时,取hw=ιO(对连续墙梁和多跨框支墙梁,ιO取各跨的平均值);
3)墙梁跨中截面计算高度H0,取H0=hw 0.5hb;
4)翼墙计算宽度bf,取窗间墙宽度或横墙间距的2/3,且每边不大于3.5h(h为墙体厚度)和ι0/6;
5)框架柱计算高度Hc,取Hc=Hcn 0.5hb;Hcn为框架柱的净高,取基础顶面至托梁底面的距离。  



图7.3.3 墙梁的计算简图
第7.3.4条 墙梁的计算荷载,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使用阶段墙梁上的荷载
  1)承重墙梁
  (1)托梁顶面的荷载设计值Q1、F1,取托梁自重及本层楼盖的恒荷载和活荷载;
  (2)墙梁顶面的荷载设计值Q2,取托梁以上各层墙体自重,以及墙梁顶面以上各层楼(屋)盖的恒荷载和活荷载;集中荷载可沿作用的跨度近似化为均布荷载。
  2)自承重墙梁
  墙梁顶面的荷载设计值Q2,取托梁自重及托梁以上墙体自重。
2 施工阶段托梁上的荷载
  1)托梁自重及本层楼盖的恒荷载;
  2)本层楼盖的施工荷载;
  3)墙体自重,可取高度为ι0max/3的墙体自重,开洞时尚应按洞顶以下实际分布的墙体自重复核;ι0max为各计算跨度的最大值。  
第7.3.5条 墙梁应分别进行托梁使用阶段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墙体受剪承载力和托梁支座上部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以及施工阶段托梁承载力验算。自承重墙梁可不验算墙体受剪承载力和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  
第7.3.6条 墙梁的托梁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托梁跨中截面应按钢筋混凝土偏心受拉构件计算,其弯矩Mbi及轴心拉力Nbti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bi=M1i αMM2i
(7.3.6-1)

Nbti=ηNM2i/H0
(7.3.6-2)  
对简支墙梁,  




αM=ΨM(1.7

-0.03)
(7.3.6-3)

ΨM=4.5-10


(7.3.6-4)

ηN=0.44 2.1


(7.3.6-5)  
对连续墙梁和框支墙梁,  




αM=ΨN(2.7

-0.08)
(7.3.6-6)

ΨM=3.8-8


(7.3.6-7)

ηN=0.8 2.6


(7.3.6-8)  
式中
M1i----荷载设计值Q1、F1作用下的简支梁跨中弯矩或按连续梁或框架分析的托梁各跨跨中最大弯矩;
M2i----荷载设计值Q2作用下的简支梁跨中弯矩或按连续梁或框架分析的托梁各跨跨中弯矩中的最大值;
αM----考虑墙梁组合作用的托梁跨中弯矩系数,可按公式(7.3.6-3)或(7.3.6-6)计算,但对自承重简支墙梁应乘以0.8;当公式(7.3.6-3)中的hb/ι0>1/6时,取hb/ι0=1/6;当公式(7.3.6-6)中的hb/ι0i>1/7时,取hb/ι0i=1/7;
ηN----考虑墙梁组合作用的托梁跨中轴力系数,可按公式(7.3.6-5)或(7.3.6-8)计算,但对自承重简支墙梁应乘以0.8;式中,当hw/ι0i>1时,取hw/ι0i=1;
ΨM----洞口对托梁弯矩的影响系数,对无洞口墙梁取1.0,对有洞口墙梁可按公式(7.3.6-4)或(7.3.6-7)计算;
ai----洞口边至墙梁最近支座的距离,当ai>0.35ι0i时,取ai=0.35ι0i。  
2 托梁支座截面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其弯矩Mbj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bj=M1j αMM2j
(7.3.6-9)

αM=0.75-


(7.3.6-10)  
式中
M1j----荷载设计值Q1、F1作用下按连续梁或框架分析的托梁支座弯矩;
M2j----荷载设计值Q2作用下按连续梁或框架分析的托梁支座弯矩;
αM----考虑组合作用的托梁支座弯矩系数,无洞口墙梁取0.4,有洞口墙梁可按公式(7.3.6-10)计算,当支座两边的墙体均有洞口时,ai取较小值。  
第7.3.7条 对在墙梁顶面荷载Q2作用下的多跨框支墙梁的框支柱,当边柱的轴力不利时,应乘以修正系数1.2。

第7.3.8条 墙梁的托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其剪力Vbj可按下式计算:  




Vbj=V1j βVV2j
(7.3.8)  
式中
V1j----荷载设计值Q1、F1作用下按连续梁或框架分析的托梁支座边剪力或简支梁支座边剪力;
V2j----荷载设计值Q2作用下按连续梁或框架分析的托梁支座边剪力或简支梁支座边剪力;
βV----考虑组合作用的托梁剪力系数,无洞口墙梁边支座取0.6,中支座取0.7;有洞口墙梁边支座取0.7,中支座取0.8。对自承重墙梁,无洞口时取0.45,有洞口时取0.5。  
第7.3.9条 墙梁的墙体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2≤ξ1ξ2(0.2



)fhhw
(7.3.9)  
式中
V2----在荷载设计值Q2作用下墙梁支座边剪力的最大值;
ξ1----翼墙或构造柱影响系数,对单层墙梁取1.0,对多层墙梁,当bf/h=3时取1.3,当bf/h=7或设置构造柱时取1.5,当3<bf/h<7时,按线性插入取值;
ξ2----洞口影响系数,无洞口墙梁取1.0,多层有洞口墙梁取0.9,单层有洞口墙梁取0.6;
ht----墙梁顶面圈梁截面高度。  
第7.3.10条 托梁支座上部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2≤ξfh
(7.3.10-1)

ξ=0.25 0.08


(7.3.10-2)  
式中
ξ----局压系数,当ξ>0.81时,取ξ=0.81。
当bf/h≥5或墙梁支座处设置上、下贯通的落地构造柱时可不验算局部受压承载力。  
第7.3.11条 托梁应按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施工阶段的受弯、受剪承载力验算,作用在托梁上的荷载可按第7.3.4条的规定采用。  
第7.3.12条 墙梁除应符合本规范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构造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材料
  1)托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纵向钢筋宜采用HRB335、HRB400或RRB400级钢筋;
  3)承重墙梁的块体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计算高度范围内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2 墙体
  1)框支墙梁的上部砌体房屋,以及设有承重的简支墙梁或连续墙梁的房屋,应满足刚性方案房屋的要求;
  2)墙梁的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厚度,对砖砌体不应小于240mm,对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不应小于190mm;
  3)墙梁洞口上方应设置混凝土过梁,其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洞口范围内不应施加集中荷载;
  4)承重墙梁的支座处应设置落地翼墙,翼墙厚度,对砖砌体不应小于240mm,对混凝土砌块砌体不应小于190mm,翼墙宽度不应小于墙梁墙体厚度的3倍,并与墙梁墙体同时砌筑。当不能设置翼墙时,应设置落地且上、下贯通的构造柱;
  5)当墙梁墙体在靠近支座1/3跨度范围内开洞时,支座处应设置落地且上、下贯通的构造柱,并应与每层圈梁连接;
  6)墙梁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每天可砌高度不应超过1.5m,否则,应加设临时支撑。
3 托梁
  1)有墙梁的房屋的托梁两边各一个开间及相邻开间处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楼板厚度大于150mm时,宜采用双层双向钢筋网,楼板上应少开洞,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应设洞边梁;
  2)托梁每跨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长设置,不得在跨中段弯起或截断。钢筋接长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3)墙梁的托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钢筋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6%;
  4)托梁距边支座边ι0/4范围内,上部纵向钢筋面积不应小于跨中下部纵向钢筋面积的1/3。连续墙梁或多跨框支墙梁的托梁中支座上部附加纵向钢筋从支座边算起每边延伸不少于ι0/4;
  5)承重墙梁的托梁在砌体墙、柱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350mm。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6)当托梁高度hb≥500mm时,应沿梁高设置通长水平腰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7)墙梁偏开洞口的宽度及两侧各一个梁高hb范围内直至靠近洞口的支座边的托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图7.3.12)。  



图7.3.12 偏开洞口时托梁箍筋加密区
7.4 挑梁  
第7.4.1条 砌体墙中钢筋混凝土挑梁的抗倾覆应按下式验算:  



Mov≤Mr
(7.4.1)
式中
Mov----挑梁的荷载设计值对计算倾覆点产生的倾覆力矩;
Mr----挑梁的抗倾覆力矩设计值,可按第7.4.3条的规定计算。

第7.4.2条 挑梁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当ι1≥2.2hb时  



x0=0.3hb
(7.4.2-1)
且不大于0.13ι1。
2 当ι1<2.2hb时  



x0=0.13ι1
(7.4.2-2)
式中
ι1----挑梁埋入砌体墙中的长度(mm);
x0----计算倾覆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mm);
hb----挑梁的截面高度(mm)。  



注:当挑梁下有构造柱时,计算倾覆点到墙外边缘的距离可取0.5x0。
第7.4.3条 ;挑梁的抗倾覆力矩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Mr=0.8Gr(ι2-x0)
(7.4.3)
式中
Gr----挑梁的抗倾覆荷载,为挑梁尾端上部45°扩展角的阴影范围(其水平长度为ι3)内本层的砌体与楼面恒荷载标准值之和(图7.4.3);
ι2----Gr作用点至墙外边缘的距离。  



图7.4.3 挑梁的抗倾覆荷载
(a)l3≤l1时 (b)l3>l1时 (c)洞在l1之内 (d)洞在l1之外
第7.4.4条 挑梁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可按下式验算(图7.4.4):  



Nι≤ηγfAι
(7.4.4)
式中
Nι----挑梁下的支承压力,可取Nι=2R,R为挑梁的倾覆荷 载设计值;
η----梁端底面压应力图形的完整系数,可取0.7;
γ----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对图7.4.4a可取1.25;对图7.4.4b可取1.5;
Aι----挑梁下砌体局部受压面积,可取Aι=1.2bhb,b为挑梁的截面宽度,hb为挑梁的截面高度。  



图7.4.4a 挑梁下砌体局部受压
(a)挑梁支承在一字墙 (b)挑梁支承在丁字墙
第7.4.5条 挑梁的最大弯矩设计值Mmax与最大剪力设计值Vmax,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max=Mov
(7.4.5-1)

Vmax=Vo
(7.4.5-2)
式中 Vo——挑梁的荷载设计值在挑梁墙外边缘处截面产生的剪力。
  
第7.4.6条 挑梁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纵向受力钢筋至少应有1/2的钢筋面积伸入梁尾端,且不少于2φ12。其余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2ι1/3;
2 挑梁埋入砌体长度ι1与挑出长度ι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ι1与ι之比宜大于2。  
第7.4.7条   雨篷等悬挑构件可按第7.4.1条~7.4.3条进行抗倾覆验算,其抗倾覆荷载Gr可按图7.4.7采用,图中Gr距墙外边缘的距离为ι2=ι1/2,ι3=ιn/2。  



图7.4.7 雨篷的抗倾覆荷载
8.1 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  
第8.1.1条 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偏心距超过截面核心范围,对于矩形截面即e/h>0.17时或偏心距虽未超过截面核心范围,但构件的高厚比β>16时,不宜采用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
2 对矩形截面构件,当轴向力偏心方向的截面边长大于另一方向的边长时,除按偏心受压计算外,还应对较小边长方向按轴心受压进行验算;
3 当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下端与无筋砌体交接时,尚应验算交接处无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第8.1.2条 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图8.1.2)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φnfnA
(8.1.2-1)

fn=f 2(1-

)

fy
(8.1.2-2)

ρ=(VS/V)100
(8.1.2-3)
式中
N----轴向力设计值;
φn----高厚比和配筋率以及轴向力的偏心距对网状配筋砖砌体受压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系数,可按附录D.0.2的规定采用;
fn----网状配筋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截面面积;
e----轴向力的偏心距;
ρ----体积配筋率,当采用截面面积为As的钢筋组成的方格网(图8.1.2a),网格尺寸为a和钢筋网的竖向间距为sn时,ρ=2As100/asn;
VS、V----分别为钢筋和砌体的体积;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当fy大于320MPa时,仍采用320MPa。  



注:当采用连弯钢筋网(图8.1.2b)时,网的钢筋方向应互相垂直,沿砌体高度交错设置。sn取同一方向网的间距。



图8.1.2 网状配筋砖砌体
(a)用方格网配筋的砌柱 (b)连弯配筋网 (c)用方格网配筋的砌墙
第8.1.3条 网状配筋砖砌体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网状配筋砖砌体中的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1%,并不应大于1%;
2 采用钢筋网时,钢筋的直径宜采用3~4mm;当采用连弯钢筋网时,钢筋的直径不应大于8mm;
3 钢筋网中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20mm,并不应小于30mm;
4 钢筋网的竖向间距,不应大于五皮砖,并不应大于400mm;
5 网状配筋砖砌体所用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钢筋网应设置在砌体的水平灰缝中,灰缝厚度应保证钢筋上下至少各有2mm厚的砂浆层。  
8.2 组合砖砌体构件  
Ⅰ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的组合砌体构件  
第8.2.1条 当轴向力的偏心距超过第5.1.5条规定的限值时,宜采用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成的组合砖砌体构件(图8.2.1).  



图8.2.1 组合砖砌体构件截面
第8.2.2条   对于砖墙与组合砌体一同砌筑的T形截面构件(图8.2.1b),可按矩形截面组合砌体构件计算(图8.2.1c)。但构件的高厚比β仍按T形截面考虑,其截面的翼缘宽度尚应符合第4.2.8条的规定。  
第8.2.3条 组合砖砌体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N≤φcom(fA fcAc ηsf'yA's)
(8.2.3)  
式中
φcom----组合砖砌体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按表8.2.3采用;
A----砖砌体的截面面积;
fc----混凝土或面层水泥砂浆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砂浆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可取为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70%,当砂浆为M15时,取5.2MPa;当砂浆为M10时,取3.5MPa;当砂浆为M7.5时,取2.6MPa;
Ac----混凝土或砂浆面层的截面面积;
ηs----受压钢筋的强度系数,当为混凝土面层时,可取1.0;当为砂浆面层时可取0.9;
f'y----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s----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稳定系数φcom
表8.2.3



高厚比β
配筋率ρ(%)

0
0.2
0.4
0.6
0.8
≥1.0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0.91
0.87
0.82
0.77
0.72
0.67
0.62
0.58
0.54
0.50
0.46
0.93
0.90
0.85
0.80
0.75
0.70
0.65
0.61
0.57
0.52
0.48
0.95
0.92
0.88
0.83
0.78
0.73
0.68
0.64
0.59
0.54
0.50
0.97
0.94
0.91
0.86
0.81
0.76
0.71
0.66
0.61
0.56
0.52
0.99
0.96
0.93
0.89
0.84
0.79
0.73
0.68
0.63
0.58
0.54
1.00
0.98
0.95
0.92
0.87
0.81
0.75
0.70
0.65
0.60
0.56



注:
组合砖砌体构件截面的配筋率ρ=A's/bh。  
第8.2.4条 组合砖砌体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fA' fcA'c ηsf'yA's-σsAs
(8.2.4-1)  
或  




NeN≤fSs fcSc,s ηsf'yA's(h0-a's)
(8.2.4-2)  
此时受压区的高度x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fSN fcSc,N ηsf'yA'se'N-σsAseN=0
(8.2.4-3)

eN=e ea (h/2-as)
(8.2.4-4)

e'N=e ea-(h/2-a's)
(8.2.4-5)

ea=β2h(1-0.022β)/2200
(8.2.4-6)  
式中
σs----钢筋As的应力;
As----距轴向力N较远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砖砌体受压部分的面积;
A'c----混凝土或砂浆面层受压部分的面积;
Ss----砖砌体受压部分的面积对钢筋As重心的面积矩;
Sc,s----混凝土或砂浆面层受压部分的面积对钢筋As重心的面积矩;
&;amp;SN----砖砌体受压部分的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
Sc,N----混凝土或砂浆面层受压部分的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
eN、e'N----分别为钢筋As和A's重心至轴向力N作用点的距离(图8.2.4);
e----轴向力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当e小于0.05h时,应取e等于0.05h;
ea----组合砖砌体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
h0----组合砖砌体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取h0=h-as;
as、a's----分别为钢筋As和A's重心至截面较近边的距离。  



图8.2.1 组合砖砌体偏心受压构件
(a) 小偏心受压 (b) 大偏心受压
第8.2.5条 组合砖砌体钢筋As的应力(单位为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小偏心受压时,即ξ>ξb  




σs=650-800ξ
(8.2.5-1)

-f'y≤σs≤fy
(8.2.5-2)  
大偏心受压时,即ξ≤ξb   




σs=fy
(8.2.5-3)

ξ=x/h0
(8.2.5-4)  
式中
ξ----组合砖砌体构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组合砖砌体构件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ξb,对于HPB235级钢筋,应取0.55;对于HRB335级钢筋,应取0.425。  
第8.2.6条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面层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7.5;
2 竖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8.2.6中的规定。竖向受力钢筋距砖砌体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5mm;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表8.2.6



环境条件
室内正常环境
露天或室内潮湿环境

构件类别


15
25


25
35



注:
当面层为水泥砂浆时,对于柱,保护层厚度可减小5mm。  
3 砂浆面层的厚度,可采用30~45mm。当面层厚度大于45mm时,其面层宜采用混凝土;
4 竖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PB235级钢筋,对于混凝土面层,亦可采用HRB335级钢筋。受压钢筋一侧的配筋率,对砂浆面层,不宜小于0.1%,对混凝土面层,不宜小于0.2%。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5 箍筋的直径,不宜小于4mm及0.2倍的受压钢筋直径,并不宜大于6mm。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倍受压钢筋的直径及500mm,并不应小于120mm;
6 当组合砖砌体构件一侧的竖向受力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附加箍筋或拉结钢筋;
7 对于截面长短边相差较大的构件如墙体等,应采用穿通墙体的拉结钢筋作为箍筋,同时设置水平分布钢筋。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间距及拉结钢筋的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500mm(图8.2.6);
8 组合砖砌体构件的顶部及底部,以及牛腿部位,必须设置钢筋混凝土垫块。竖向受力钢筋伸入垫块的长度,必须满足锚固要求。  



图8.2.6 混凝土或砂浆面层组合墙
Ⅱ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  
第8.2.7条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成的组合砖墙(图8.2.7)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φcom[fAn η(fcAc f'yA's)]
(8.2.7-1)

η=


(8.2.7-2)  
式中
φcom----组合砖墙的稳定系数,可按表8.2.3采用;
η----强度系数,当ι/bc小于4时取ι/bc等于4;
ι----沿墙长方向构造柱的间距;
bc----沿墙长方向构造柱的宽度;
An----砖砌体的净截面面积;
Ac----构造柱的截面面积。  



图8.2.7 砖砌体和构造柱组合墙截面
第8.2.8条 组合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砂浆的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M5,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2 柱内竖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8.2.6的规定;
3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m×240mm,其厚度不应小于墙厚,边柱、角柱的截面宽度宜适当加大。柱内竖向受力钢筋,对于中柱,不宜少于4φ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φ14。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大于16mm。其箍筋,一般部位宜采用φ6、间距200mm,楼层上下500mm范围内宜采用φ6、间距100mm。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4 组合砖墙砌体结构房屋,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墙端部和较大洞口的洞边设置构造柱,其间距不宜大于4m。各层洞口宜设置在相应位置,并宜上下对齐;
5 组合砖墙砌体结构房屋应在基础顶面、有组合墙的楼层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240mm;纵向钢筋不宜小于4φ12,纵向钢筋应伸入构造柱内,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圈梁的箍筋宜采用φ6、间距200mm;
6 砖砌体与构造柱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600mm;
7 组合砖墙的施工程序应为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构造柱。  
                                    
                  
              
            
            
              
            
            
              源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5-5-11 14:07 , Processed in 0.02818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