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三)

[复制链接]

314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安评小学三年级

Rank: 3Rank: 3

贡献
0 个
金币
534 个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帖子
3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1 20:1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9.1 一般规定  
第9.1.1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内力与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应根据结构分析所得的内力,分别按轴心受压、偏心受压或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并应根据结构分析所得的位移进行变形验算。  
9.2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第9.2.1条 配筋砌块砌体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
1 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 竖向钢筋与其毗邻的砌体、灌孔混凝土的应变相同;
3 不考虑砌体、灌孔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4 根据材料选择砌体、灌孔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且不应大于0.003;
5 根据材料选择钢筋的极限拉应变,且不应大于0.01。  
第9.2.2条 轴心受压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柱,当配有箍筋或水平分布钢筋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N≤φ0g(fgA 0.8f'yA's)
(9.2.2-1)

φ0g=1/1 0.001β2
(9.2.2-2)
  
式中
N----轴向力设计值;
fg----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第3.2.1条第4款采用;
f'y----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构件的毛截面面积;
A's----全部竖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φ0g----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β----构件的高厚比。  




注:
1 无箍筋或水平分布钢筋时,仍可按式9.2.2计算,但应使f'yA's=0;
2 配筋砌块砌体构件的计算高度H0可取层高。  
第9.2.3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当竖向钢筋仅配在中间时,其平面外偏心受压承载力可按式(5.1.1)进行计算,但应采用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第9.2.4条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小偏心受压界限
当x≤ξbh0时,为大偏心受压;
当x>ξbh0时,为小偏心受压;
式中
ξb----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对HPB235级钢筋取ξb等于0.60,对HRB335级钢筋取ξb等于0.53;
x----截面受压区高度;
h0----截面有效高度。
2 大偏心受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图9.2.4):  




N≤fgbx f'yA's-fyAs-∑fsiAsi
(9.2.4-1)



NeN≤fgbx(h0-x/2) f'yA's(h0-a's)-∑fsiAsi
(9.2.4-2)
  
式中
N----轴向力设计值;
fg----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y、f'y----竖向受拉、受压主筋的强度设计值;
b----截面宽度;
fsi----竖向分布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A's----竖向受拉、受压主筋的截面面积;
Asi----单根竖向分面钢筋的截面面积;
Ssi----第i根竖向分布钢筋对竖向受拉主筋的面积矩;
eN----轴向力作用点到竖向受拉主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可按第8.2.4条的规定计算。  



图9.2.4 矩型截面偏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简图
(a) 大偏心受压 (b) 小偏心受压
当受压区高度x<2a's时,其正截面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Ne'N≤fyAs(h0-a's)
(9.2.4-3)  
式中
e'N----轴向力作用点至竖向受压主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可按第8.2.4条的规定计算;。
3 小偏心受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图9.2.4):  




N≤fgbx f'yA's-σsAs
(9.2.4-4)

NeN≤fgbx(h0-x/2) f'yA's(h0-a's)
(9.2.4-5)

σs=


(9.2.4-6)



注:
当受压区竖向受压主筋无箍筋或无水平钢筋约束时,可不考虑竖向受压主筋的作用,即取f'yA's=0。
矩形截面对称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小偏心受压时,也可近似按下式计算钢筋截面面积:



As=A's=


(9.2.4-7)  
此处,相对受压区高度可按下式计算:  




ξ=x/h0=


(9.2.4-8)



注:小偏心受压计算中未考虑竖向分布钢筋的作用。  
第9.2.5条 T形、倒L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当翼缘和腹板的相交处采用错缝搭接砌筑和同时设置中距不大于1.2m的配筋带(截面高度≥60mm,钢筋不少于2φ12)时,可考虑翼缘的共同工作,翼缘的计算宽度应按表9.2.5中的最小值采用,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受压区高度x≤h'f时,应按宽度为b'f的矩形截面计算;
2 当受压区高度x>h'f时,则应考虑腹板的受压作用,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大偏心受压(图9.2.5)  




N≤fg[bx (b'f-b)h'f] f'yA's-fyAs-∑fsiAsi
(9.2.5-1)

NeN≤fg[bx(h0-x/2) (b'f-b)h'f(h0-h'f/2)] f'yA's(h0-a's)-∑fsiSsi
(9.2.5-2)  



图9.2.5 T形截面偏心受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简图
式中
b'f----T形或倒L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
h'f----T形或倒L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高度;
  2)小偏心受压




N≤fg[bx (b'f-b)h'f] f'yA's-σsAs
(9.2.5-3)

NeN≤fg[bx(h0-x/2) (b'f-b)h'f(h0-h'f/2)] f'yA's(h0-a's)
(9.2.5-4)



T形、倒L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翼缘计算宽度b'f
表9.2.5



考虑情况
T形截面
倒L形截面

按构件计算高度H0考虑
H0/3
H0/6

按腹板间距L考虑
L
L/2

按翼缘厚度h'f考虑
b 12h'f
b 6h'f

按翼缘的实际宽度b'f考虑
b'f
b'f



注:构件的计算高度HO可取层高。  
9.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第9.3.1条 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根据下列情况进行计算:
1 剪力墙的截面应满足下列要求:  



V≤0.25fgbh
(9.3.1-1)
式中
V----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
b----剪力墙截面宽度或T形、倒L形截面腹板宽度;
h----剪力墙的截面高度。
2 剪力墙在偏心受压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9.3.1-2)

λ=M/Vh0
(9.3.1-3)
式中
fvg----灌孔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第3.2.2条的规定采用;
M、N、V----计算截面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当N>0.25fgbh 时取N=0.25fgbh;
A----剪力墙的截面面积,其中翼缘的有效面积,可按表9.2.5的规定确定;
AW----T形或倒L形截面腹板的截面面积,对矩形截面取AW等于A;
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当λ小于1.5时取1.5,当λ大于等于2.2时取2.2;
h0----剪力墙截面的有效高度;
Ash----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s----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间距;
fyh----水平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3 剪力墙在偏心受拉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9.3.1-4)
第9.3.2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连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时,连梁的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2 当连梁采用配筋砌块砌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梁的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Vb≤0.25fgbh0
(9.3.2-1)
  2)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Vb≤0.8fvgbh0 fyv


(9.3.2-2)
式中
Vb----连梁的剪力设计值;
b----连梁的截面宽度;
h0----连梁的截面有效高度;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s----沿构件长度方向箍筋的间距。  



注:连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受弯构件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当采用配筋砌块砌体时,应采用其相应的计算参数和指标。
9.4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构造规定  
Ⅰ钢筋  
第9.4.1条 钢筋的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25mm,当设置在灰缝中时不应小于4mm;
2 配置在孔洞或空腔中的钢筋面积不应大于孔洞或空腔面积的6%。  
第9.4.2条 钢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在灰缝中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灰缝厚度的1/2;
2 两平行钢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
3 柱和壁柱中的竖向钢筋的净距不宜小于40mm(包括接头处钢筋间的净距)。  
第9.4.3条 钢筋在灌孔混凝土中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竖向受拉钢筋强度时,其锚固长度La,对HRB335级钢筋不宜小于30d;对HRB400和RRB400级钢筋不宜小于35d;在任何情况下钢筋(包括钢丝)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
2 竖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如必须截断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延伸的长度不应小于20d;
3 竖向受压钢筋在跨中截断时,必须伸至按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延伸的长度不应小于20d;对绑扎骨架中末端无弯钩的钢筋,不应小于25d;
4 钢筋骨架中的受力光面钢筋,应在钢筋末端作弯钩,在焊接骨架、焊接网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可不作弯钩;绑扎骨架中的受力变形钢筋,在钢筋的末端可不作弯钩。  
第9.4.4条 钢筋的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筋的直径大于22mm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接头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其他直径的钢筋可采用搭接接头,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的接头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2 受拉钢筋的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1.1La,受压钢筋的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0.7La,但不应小于300mm;
3 当相邻接头钢筋的间距不大于75mm时,其搭接长度应为1.2La。当钢筋间接头错开20d时,搭接长度可不增加。  
第9.4.5条 水平受力钢筋(网片)的锚固和搭接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凹槽砌块混凝土带中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d,且其水平或垂直弯折段的长度不宜小于15d和200mm;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35d;
2 在砌体水平灰缝中,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50d,且其水平或垂直弯折段的长度不宜小于20d和150mm;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55d;
3 在隔皮或错缝搭接的灰缝中为50d 2h,d为灰缝受力钢筋的直径;h为水平灰缝的间距。


第9.4.6条 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灰缝中钢筋外露砂浆保护层不宜小于15mm;
2 位于砌块孔槽中的钢筋保护层,在室内正常环境不宜小于20mm;在室外或潮湿环境不宜小于30mm。




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配筋砌体结构构件,钢筋的保护层应比本条规定的厚度至少增加5mm,或采用经防腐处理的钢筋、抗渗混凝土砌块等措施。
Ⅱ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  
第9.4.7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砌体材料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砌块不应低于MU10;
2 砌筑砂浆不应低于Mb7.5;
3 灌孔混凝土不应低于Cb20。




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配筋砌块砌体房屋,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第9.4.8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厚度、连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190mm。  
第9.4.9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墙的转角、端部和孔洞的两侧配置竖向连续的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
2 应在洞口的底部和顶部设置不小于2φ10的水平钢筋,其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35d和400mm;
3 应在楼(屋)盖的所有纵横墙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宽度和高度宜等于墙厚和块高,圈梁主筋不应少于4φ10,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同层混凝土块体强度等级的2倍,或该层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不应低于C20;
4 剪力墙其他部位的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墙长、墙高之半,也不应大于1200mm。对局部灌孔的砌体,竖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
5 剪力墙沿竖向和水平方向的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07%。  
第9.4.10条按壁式框架设计的配筋砌块窗间墙除应符合第9.4.7条~9.4.9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窗间墙的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墙宽不应小于800mm,也不宜大于2400mm;
  2)墙净高与墙宽之比不宜大于5。
2 窗间墙中的竖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片窗间墙中沿全高不应少于4根钢筋;
  2)沿墙的全截面应配置足够的抗弯钢筋;
  3)窗间墙的竖向钢筋的含钢率不宜小于0.2%,也不宜大于0.8%。
3 窗间墙中的水平分布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部纵筋处弯180°标准钩,或等效的措施;
  2)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在距梁边1倍墙宽范围内不应大于1/4墙宽,其余部位不应大于1/2墙宽;
  3)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15%。  
第9.4.11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应按下列情况设置边缘构件:
1 当利用剪力墙端的砌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距墙端至少3倍墙厚范围内的孔中设置不小于φ12通长竖向钢筋;
  2)当剪力墙端部的设计压应力大于0.8fg时,除按1)的规定设置竖向钢筋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6mm的水平钢筋(钢箍),该水平钢筋宜设置在灌孔混凝土中。
2 当在剪力墙墙端设置混凝土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的截面宽度宜等于墙厚,柱的截面长度宜为1~2倍的墙厚,并不应小于200mm;
  2)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该墙体块体强度等级的2倍,或该墙体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不应低于C20;
  3)柱的竖向钢筋不宜小于4φ12,箍筋宜为φ6、间距200mm;
  4)墙体中水平钢筋应在柱中锚固,并应满足钢筋的锚固要求;
  5)柱的施工顺序宜为先砌砌块墙体,后浇捣混凝土。  
第9.4.12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中当连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时,连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同层墙体块体强度等级的2倍,或同层墙体灌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不应低于C20;其他构造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要求。  
第9.4.13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中当连梁采用配筋砌块砌体时,连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梁的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连梁的高度不应小于两皮砌块的高度和400mm;
  2)连梁应采用H型砌块或凹槽砌块组砌,孔洞应全部浇灌混凝土。
2 连梁的水平钢筋宜符合下列要求:
  1)连梁上、下水平受力钢筋宜对称、通长设置,在灌孔砌体内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
  2)连梁水平受力钢筋的含钢率不宜小于0.2%,也不宜大于0.8%。
3 连梁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6mm;
  2)箍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2梁高和600mm;
  3)在距支座等于梁高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4梁高,距支座表面第一根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00mm;
  4)箍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宜小于0.15%;
  5)箍筋宜为封闭式,双肢箍末端弯钩为135°;单肢箍末端的弯钩为180°,或弯90°加12倍箍筋直径的延长段。

Ⅲ 配筋砌块砌体柱  
第9.4.14条配筋砌块砌体柱(图9.4.14)除应符合第9.4.7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9.4.14 配筋砌块砌体柱截面示意图
(a)下皮 (b)上皮
1 柱截面边长不宜小于400mm,柱高度与截面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0;
2 柱的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数量不应少于4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
3 柱中箍筋的设置应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1)当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0.25%时,且柱承受的轴向力大于受压承载力设计值的25%时,柱应设箍筋;当配筋率≤0.25%时,或柱承受的轴向力小于受压承载力设计值的25%时,柱中可不设置箍筋;
  2)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3)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6倍的纵向钢筋直径、48倍箍筋直径及柱截面短边尺寸中较小者;
  4)箍筋应封闭,端部应弯钩;
  5)箍筋应设置在灰缝或灌孔混凝土中。  
10.1 一般规定  
第10.1.1条 地震区的砌体结构构件,除应符合第1章到第9章的要求外,尚应按本章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第10.1.2条 按本章规定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不宜超过表10.1.2的规定。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表10.1.2



最小墙厚
6度
7度
8度

190mm
54
45
30



注: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檐口的高度;
2 房屋的高度超过表内高度时应根据专门的研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第10.1.3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和墙梁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表10.1.3规定的结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的划分
表10.1.3



结构类型
设防烈度

6
7
8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
高度(m)
≤24
>24
≤24
>24
≤24
>24

抗震等级







框支墙梁
底层框架




剪力墙






注:
1 对于四级抗震等级,除本章规定外,均按非抗震设计采用;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可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当配筋砌体剪力墙结构为底部大空间时,其抗震等级宜按表中规定适当提高一级。  
第10.1.4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层内最大的层间弹性位移角不宜超过1/1000。  
第10.1.5条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砌体结构构件,其截面承载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10.1.5采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表10.1.5



结构构件类别
受力状态
γRE

无筋、网状配筋和水平配筋砖砌体剪力墙
受剪
1.0

两端均设构造柱、芯柱的砌体剪力墙
受剪
0.9

组合砖墙、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
偏心受压、受拉和受剪
0.85

自承重墙
受剪
0.75

无筋砖柱
偏心受压
0.9

组合砖柱
偏心受压
0.85



注:
本章的剪力墙即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抗震墙。  
第10.1.6条 地震区的混凝土砌块、石砌体结构构件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5.0;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中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10;
2 料石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第10.1.7条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配筋砌体结构构件,其配置的受力钢筋的锚固和接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9章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竖向钢筋或纵向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ιae,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二级抗震等级  




ιae=1.15ιa
(10.1.7-1)  
三级抗震等级  




ιae=1.05ιa
(10.1.7-2)  
四级抗震等级  




ιae=1.0ιa
(10.1.7-3)  
式中
ιa----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按第9.4.3条的规定确定。
2 钢筋搭接接头,对一、二级抗震等级不小于1.2ιa 5d;对三、四级不小于1.2ιa。  
第10.1.8条 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结构房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房屋的层数与构造柱的设置位置应符合表10.1.8的要求。构造柱的截面及配筋等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表10.1.8



房屋层数
设置部位

6度
7度
8度

四~五
三~四
二~三
外墙四角、楼(电)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外墙四角、楼(电)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




外墙四角、楼(电)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各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8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较大洞口两侧,所有纵横墙交接处,且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8m。



注:房屋的层高不宜超过3m。
2 当6度8层、7度7层和8度6层时,应在所有楼(屋)盖处的纵横墙上设置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mm×180mm,圈梁主筋不应少于4φ12,箍筋φ6、间距200mm。其他情况下圈梁的设置和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  
第10.1.9条 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时,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计算。  
第10.1.10条 砌体结构构件进行抗震设计时,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高宽比、结构体系、抗震横墙的间距、局部尺寸的限值、防震缝设置及结构构造措施,除本章规定者外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  
10.2 无筋砌体构件  
第10.2.1条 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墙体和石墙体的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V≤fVEA/γRE
(10.2.1)  
式中
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墙体剪力设计值;
fVE----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A----墙体横截面面积;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第10.2.2条 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V≤

[fVEA (0.3ftAc 0.05fyAs)ζc]
(10.2.2)  
式中
ft----灌孔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采用;
Ac----灌孔混凝土或芯柱截面总面积;
fy----芯柱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芯柱钢筋截面总面积;
ζc----芯柱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10.2.2采用。  




注:当同时设置芯柱和构造柱时,构造柱截面可作为芯柱截面。构造柱钢筋可作为芯柱钢筋。



芯柱参与工作系数
表10.2.2



灌孔率ρ
ρ<0.15
0.15≤ρ<0.25
0.25≤ρ<0.5
ρ≥0.5

ζc
0
1.0
1.10
1.15



注:灌孔率指芯柱根数(含构造柱和填实孔洞数)与孔洞总数之比。  
第10.2.3条 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fVE=ζNfV
(10.2.3)  
式中
fVE----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fV----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ζN----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应按表10.2.3采用。  




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表10.2.3



砌体类别
σ0/fV

0.0
1.0
3.0
5.0
7.0
10.0
15.0
20.0

普通砖、多孔砖
0.80
1.00
1.28
1.50
1.70
1.95
2.32


混凝土砌块

1.25
1.75
2.25
2.60
3.10
3.95
4.80



注:σ0为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应力。  
第10.2.4条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无筋砖砌体受压构件,其抗震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计算,但其抗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10.1.5采用。  
10.3 配筋砖砌体构件  
第10.3.1条 网状配筋或水平配筋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墙的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V≤

[fVE ζsfyρs)A
(10.3.1)  
式中
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墙体剪力设计值;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ζs----钢筋参与工作系数,可按表10.3.1采用;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ρs----按层间墙体竖向截面计算的水平钢筋面积配筋率,应不小于0.07%且不宜大于0.17%。  




钢筋参与工作系数ζs
表10.3.1



墙体高宽比
0.4
0.6
0.8
1.0
1.2

ξs
0.10
0.12
0.14
0.15
0.12  
第10.3.2条 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的截面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V≤

(ηcfVE(A-Ac) ζftAc 0.08fyAs)
(10.3.2)  
式中
Ac----中部构造柱的截面面积(对横墙和内纵墙,Ac>0.15A时,取0.15A;对外纵墙,Ac>0.25A时,取0.25A);
ft----中部构造柱的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采用;
As----中部构造柱的纵向钢筋截面总面积(配筋率不小于0.6%,大于1.4%时取1.4%);
ζ----中部构造柱参与工作系数;居中设一根时取0.5,多于一根时取0.4;
ηc----墙体约束修正系数;一般情况取1.0,构造柱间距不大于2.8m时取1.1。  
第10.3.3条 组合砖柱的抗震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8章的规定计算,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10.1.5采用。  
第10.3.4条 水平配筋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HPB235、HRB335钢筋;
2 水平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07%,且不宜大于0.17%;水平分布钢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
3 水平钢筋端部伸入垂直墙体中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0mm,伸入构造柱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第10.3.5条 组合砖墙的材料和构造,除应符合第8.2.8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对中柱不应少于4φ12,对边柱、角柱不应少于4φ14;
3 砖砌体与构造柱的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10.4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  
Ⅰ承载力计算    
第10.4.1条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正截面承载力应按第9章的规定计算,但其抗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第10.4.2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承截力计算时,底部加强部位的截面组合剪力设计值VW,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一级抗震等级  




VW=1.6V
(10.4.2-1)  
二级抗震等级  




VW=1.4V
(10.4.2-2)  
三级抗震等级  




VW=1.2V
(10.4.2-3)  
四级抗震等级  




VW=1.0V
(10.4.2-4)  
式中
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计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第10.4.3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剪跨比大于2时  




VW≤

0.2fgbh
(10.4.3-1)  
2 当剪跨比小于或等于2时  




VW≤

0.15fgbh
(10.4.3-2)  
第10.4.4条 偏心受压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0.4.4-1)



λ=M/Vh0
(10.4.4-2)  
式中
fvg----灌孔砌体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可按本规范第3.2.2条的规定采用;
M----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计算截面的弯矩设计值;
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计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N----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墙计算截面的轴向力设计值,当N>0.2fgbh时,取N=0.2fgbh;
A----剪力墙的截面面积,其中翼缘的有效面积,可按第9.2.5条的规定计算;
AW----T形或I字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截面面积,对于矩形截面取AW=A;
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当λ≤1.5时,取λ=1.5;当λ≥2.2时,取λ=2.2;
Ash----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fyh----水平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g----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s----水平分布钢筋的竖向间距;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第10.4.5条 偏心受拉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10.4.5)



注:当0.48fvgbh0-0.17N AW/A<0时,取0.48fvgbh0-0.17N AW/A=0。  
第10.4.6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受弯构件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当采用配筋砌块砌体连梁时,应采用相应的计算参数和指标;连梁的正截面承载力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第10.4.7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剪力设计值,抗震等级一、二、三级时应按下列公式调整,四级时可不调整:  




Vb=ηv

VGb
(10.4.7)  
式中
Vb----连梁的剪力设计值;
ηv----剪力增大系数,一级时取1.3;二级时取1.2;三级时取1.1;
Mιb、Mrb----分别为梁左、右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VGb----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截面剪力设计值;
ιn----连梁净跨。/P>

第10.4.8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跨高比大于2.5时  




Vb≤

(0.2fgbh0)
(10.4.8-1)  
2 当跨高比小于或等于2.5时  




Vb≤

(0.15fgbh0)
(10.4.8-2)  
第10.4.9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当跨高比大于2.5时  




Vb≤

(0.64fvgbh0 0.8fyv

h0)
(10.4.9-1)  
2 当跨高比小于或等于2.5时  




Vb≤

(0.56fvgbh0 0.7fyv

h0)
(10.4.9-2)  
式中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注:当连梁跨高比大于2.5时,宜采用混凝土连梁。
Ⅱ   构造措施  
第10.4.10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厚度,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二、三、四级剪力墙不应小于层高的1/25,且不应小于190mm。  
第10.4.11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应符合表10.4.11-1和10.4.11-2的要求;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高度不小于房屋高度的1/6,且不小于两层的高度。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
表10.4.11-1



抗震等级
最小配筋率(%)
最大间距(mm)
最小直径(mm)

一般部位
加强部位

一级
0.13
0.13
400
φ8

二级
0.11
0.13
600
φ8

三级
0.11
0.11
600
φ6

四级
0.07
0.10
600
φ6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
表10.4.11-2



抗震等级
最小配筋率(%)
最大间距(mm)
最小直径(mm)

一般部位
加强部位

一级
0.13
0.13
400
φ12

二级
0.11
0.13
600
φ12

三级
0.11
0.11
600
φ12

四级
0.07
0.10
600
φ12  
第10.4.12条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除应符合第9.4.11条的规定外,当剪力墙的压应力大于0.5fg时,其构造配筋应符合表10.4.12的规定。  




剪力墙边缘构件构造配筋
表10.4.12



抗震等级
底部加强区
其他部位
箍筋或拉筋直径和间距

一级
3φ20(4φ16)
3φ18(4φ16)
φ8@200

二级
3φ18(4φ16)
3φ16(4φ14)
φ8@200<TR alig  
                                    
                  
              
            
            
              
            
            
              源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5-5-11 13:57 , Processed in 0.02528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