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98 (三)

[复制链接]

314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安评小学三年级

Rank: 3Rank: 3

贡献
0 个
金币
534 个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帖子
3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1 20:05: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9.2 加固方法  
9.2.1 砖柱(墙垛)抗震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下列加固方法:   
9.2.1.1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钢筋砂浆面层加固。  
9.2.1.2 当为7度时或抗震承载力低于要求并相差在30%以内的轻屋盖房屋,可采用钢构套加固。   
9.2.1.3 当为8、9度时,重屋盖房屋或延性、耐久性要求高的房屋,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壁柱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9.2.1.4 独立砖柱房屋的纵向,尚可增设到顶的柱间抗震墙加固。  
9.2.2 房屋的整体性连接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9.2.2.1 屋盖支撑布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增设支撑。   
9.2.2.2 构件的支承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或连接不牢固时,可增设支托或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   
9.2.2.3 墙体交接处连接不牢固或圈梁布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增设圈梁加固。   
9.2.3 局部的结构构件或非结构构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9.2.3.1 舞台的后墙不符合鉴定要求,可增设壁柱、工作平台、天桥等构件增强其稳定性;   
9.2.3.2 高大的山墙山尖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轻质隔墙替换。   
9.2.3.3 砌体隔墙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将砌体隔墙与承重构件间改为柔性连接。   
9.2.3.4 女儿墙、封檐墙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按本规程第8.2.4条的规定处理。  

9.3 加固设计及施工  
9.3.1 增设钢筋砂浆面层加固砖柱(墙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9.3.1.1 面层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图9.3.1):   
(1)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宜采用M10,钢筋宜采用Ⅰ级钢;   
(2)面层应在柱两侧对称布置,厚度可采用35~45mm;   
(3)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应小于50mm,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钢筋与砌体表面的空隙不宜小于5mm;钢筋的上端应与柱顶的垫块连接,下端应锚固在基础内;   
(4)水平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4mm;间距不应大于400mm,在距柱顶和柱脚的500mm范围内,间距应适当加密;   
(5)柱两侧面层沿柱高应每隔600mm采用直径为6mm的封闭箍筋拉结;  
(6)面层宜深入地坪下500mm。   


  
9.3.1.2 面层加固后,可按组合砖柱进行抗震验算,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7、8度每侧纵向钢筋分别不少于3φ8、3φ10,且配筋率不小于0.1%时,轻屋盖房屋的组合砖柱可不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2)加固后,柱顶在单位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可按下式计算:  


  


  
(3)加固后形成的组合砖柱,当按不计人翼缘的影响时,计算的排架基本周期,宜乘以表9.3.1-2的折减系数;  


  
(4)组合砖柱抗震承载力验算,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方法进行。其中,增设的面层砂浆和钢筋的强度应乘以折减系数0.85。   
9.3.1.3 钢筋砂浆面层的施工,宜符合本规程第5.3.1.4款的有关要求。   
9.3.2 增设钢筋混凝土壁柱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砖柱(墙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9.3.2.1 采用钢筋混凝土壁柱加固砖墙时,应在砖墙两面相对位置设置,同时内外壁柱间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腹杆拉结(图9.3.2-1)。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砖柱(墙垛)时,应在砖柱(墙垛)周围增设钢筋混凝土套(图9.3.2-2),套遇到砖墙时,应设钢筋混凝土腹杆拉结。   




  
9.3.2.2 壁柱和套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宜采用Ⅰ级或Ⅱ级钢;   
(2)壁柱应在柱两侧对称布置;壁柱或套的厚度宜为60~120mm;   
(3)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配筋率不应小于0.2%,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钢筋与砌体表面的净距不应小于5mm;钢筋的上端应与柱顶的垫块连接,下端应锚固在基础内;   
(4)箍筋的直径不宜小于4mm,且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0.2倍,间距不应大于400mm且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20倍,在距柱顶和柱脚的500mm范围内,其间距应加密;当柱一侧的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结筋;   
(5)钢筋混凝土拉结腹杆沿柱高度的间距不宜大于壁柱最小厚度的12倍,配筋量不宜少于两侧壁柱纵向钢筋总面积的25%;   
(6)壁柱或套应设基础。基础的横截面面积不得小于壁柱截面面积的一倍,其埋深宜与原基础相同,并应与原基础可靠连接。 当有较厚的刚性地坪时,埋深可浅于原基础,但不宜小于室外地面下500mm。   
9.3.2.3 采用壁柱或套加固后,可按组合砖柱进行抗震验算,并应符合本规程第9.3.1.2款的要求,但增设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应乘以折减系数0.85。  
9.3.3 增设钢构套加固砖柱(墙垛),应符合下列要求:  
9.3.3.1 钢构套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角钢不应小于└56×5,并应紧贴砖砌体,下端应伸入刚性地坪下200mm,上端应与柱顶垫块连接;  
(2)横向缀板或系杆的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单肢角钢的最小截面回转半径的40倍,在柱上下端和变截面处,间距应加密;缀板截面不应小于35mm×5mm,系杆直径不应小于16mm。   
9.3.3.2 7度时或抗震承载力低于要求但相差不大于30%的轻屋盖房屋,增设钢构套加固后,砖柱(墙垛)可不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9.3.3.3 钢构套加固砖柱(墙垛)的施工,应符合本规程第7.3.5条的有关规定。  
9.3.4 采用外加圈梁加固单层砖柱厂房和空旷房屋时,其设计与施工应符合本规程第5.3.6条的规定。女儿墙、封檐墙的加固应符合本规程第8.3.6条的规定。  

10 结构和土石墙房屋

10.1 木结构房屋
  
10.1.1 本节适用于中、小型木结构房屋,其构架的类型和房屋的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10.1节的有关规定。   
10.1.2 木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应提高木构架的抗震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轻屋盖重力、加固木构架、加强构件连接、增设柱间支撑、增砌砖抗震墙等措施。增设的柱间支撑或抗震墙在平面内应均匀布置。   
10.1.3 木结构房屋加固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10.1.4 木构架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4.1 旧式木骨架的构造形式不合理时,应增设防倾倒的杆件。   
10.1.4.2 穿斗木骨架柁柱连接未采用银锭榫和穿枋时,应采用铁件和附木加固;榫槽截面占柱截面大于1/3时,可采用钢板条、扁铁箍、贴木板或铅丝绑扎等加固。   
10.1.4.3 康房底层柱间应采用斜撑或剪刀撑加固,且不宜少于两对。   
10.1.4.4 木构架倾斜度超过柱径的1/3且有明显拔榫时,应先打牮拨正,后用铁件加固;也可在柱间增设砖抗震墙并加强节点的连接。   
10.1.4.5 当为9度且明柱的柱脚与柱基础无连接时,宜采用铁件加固。  
10.1.5 木构件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5.1 木构件截面不符合鉴定标准要求或明显下垂时,应增设构件加固,增设构件应与原有构件可靠连接。   
10.1.5.2 木构件腐朽、疵病、严重开裂且丧失承载能力时,应更换或增设,构件加固,增设构件的截面尺寸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附录C的规定且应与原构件可靠连接;木构件裂缝时可采用铁箍加固。   
10.1.5.3 当木柱柱脚腐朽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加固:   
(1)腐朽高度大于300mm时,可采用拍巴掌榫墩接;墩接区段内可用两道8号铅丝捆扎,每道不应少于4匝;当为8、9度时,明柱在墩接接头处应采用铁件或扒钉连接;   
(2)腐朽高度不大于300mm时,应采用整砖墩接;砖墩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10.1.6 墙体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6.1 墙体空臌、酥碱、歪闪或有明显裂缝时,应拆除重砌。当为8度时,砖墙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当为9度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10.1.6.2 增砌的隔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高度不大于3.0m,长度不大于5.0m的隔墙,可采用120mm砖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宜采用M1.0;   
(2)高度大于3.0m,长度大于5.0m的隔墙,应采用240mm砖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0.4;   
(3)当为9度时,沿墙体高度应每隔1.0m,设一道长700mm的2φ6钢筋与柱拉结;   
(4)当为8、9度时,墙顶应与柁(梁)连接;   
(5)增砌的隔墙应有基础。   
10.1.6.3 增设的轻质隔墙,上下层宜在同一轴线上,墙底应设置底梁并与柱脚连接,墙顶应与梁或屋架连接,隔墙的龙骨之间宜设置剪刀撑或斜撑。   
10.1.6.4 柁、梁上增设的隔墙,应采用轻质隔墙;原有的砖、土坯山花应拆除,更换为轻质墙。   
10.1.7 无锚固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顶小烟囱,可拆除、拆矮或采取加固措施。  

10 结构和土石墙房屋

10.1 木结构房屋
  
10.1.1 本节适用于中、小型木结构房屋,其构架的类型和房屋的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10.1节的有关规定。   
10.1.2 木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应提高木构架的抗震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轻屋盖重力、加固木构架、加强构件连接、增设柱间支撑、增砌砖抗震墙等措施。增设的柱间支撑或抗震墙在平面内应均匀布置。   
10.1.3 木结构房屋加固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10.1.4 木构架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4.1 旧式木骨架的构造形式不合理时,应增设防倾倒的杆件。   
10.1.4.2 穿斗木骨架柁柱连接未采用银锭榫和穿枋时,应采用铁件和附木加固;榫槽截面占柱截面大于1/3时,可采用钢板条、扁铁箍、贴木板或铅丝绑扎等加固。   
10.1.4.3 康房底层柱间应采用斜撑或剪刀撑加固,且不宜少于两对。   
10.1.4.4 木构架倾斜度超过柱径的1/3且有明显拔榫时,应先打牮拨正,后用铁件加固;也可在柱间增设砖抗震墙并加强节点的连接。   
10.1.4.5 当为9度且明柱的柱脚与柱基础无连接时,宜采用铁件加固。  
10.1.5 木构件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5.1 木构件截面不符合鉴定标准要求或明显下垂时,应增设构件加固,增设构件应与原有构件可靠连接。   
10.1.5.2 木构件腐朽、疵病、严重开裂且丧失承载能力时,应更换或增设,构件加固,增设构件的截面尺寸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附录C的规定且应与原构件可靠连接;木构件裂缝时可采用铁箍加固。   
10.1.5.3 当木柱柱脚腐朽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加固:   
(1)腐朽高度大于300mm时,可采用拍巴掌榫墩接;墩接区段内可用两道8号铅丝捆扎,每道不应少于4匝;当为8、9度时,明柱在墩接接头处应采用铁件或扒钉连接;   
(2)腐朽高度不大于300mm时,应采用整砖墩接;砖墩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10.1.6 墙体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6.1 墙体空臌、酥碱、歪闪或有明显裂缝时,应拆除重砌。当为8度时,砖墙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当为9度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2.5。   
10.1.6.2 增砌的隔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1)高度不大于3.0m,长度不大于5.0m的隔墙,可采用120mm砖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宜采用M1.0;   
(2)高度大于3.0m,长度大于5.0m的隔墙,应采用240mm砖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0.4;   
(3)当为9度时,沿墙体高度应每隔1.0m,设一道长700mm的2φ6钢筋与柱拉结;   
(4)当为8、9度时,墙顶应与柁(梁)连接;   
(5)增砌的隔墙应有基础。   
10.1.6.3 增设的轻质隔墙,上下层宜在同一轴线上,墙底应设置底梁并与柱脚连接,墙顶应与梁或屋架连接,隔墙的龙骨之间宜设置剪刀撑或斜撑。   
10.1.6.4 柁、梁上增设的隔墙,应采用轻质隔墙;原有的砖、土坯山花应拆除,更换为轻质墙。   
10.1.7 无锚固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顶小烟囱,可拆除、拆矮或采取加固措施。  

10.2 土石墙房屋  
10.2.1 本节适用于6、7度时村镇土石墙承重房屋,其墙体的类型和房屋的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10.2节的有关规定。   
10.2.2 土石墙房屋的加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固墙体、加强墙体连接、减轻屋盖重力等措施。   
10.2.3 土石墙承重房屋加固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10.2.4 墙体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0.2.4.1 墙体严重酥碱、空臌、歪闪,应拆除重砌;   
10.2.4.2 前后檐墙外闪或内外墙无咬砌时,宜采用打摽(图10.2.4)或增设扶墙垛等方法加固;   
10.2.4.3 横墙间距超过规定时,宜增砌横墙并与檐墙拉结,或采取增强整体性的其它措施;   
10.2.4.4 防潮碱草已腐烂时,宜更换。   


  
10.2.5 屋盖木构件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2.5.1 木构件截面不符合鉴定标准要求或明显下垂时,应增设构件加固,增设的构件应与原有的构件可靠连接;   
10.2.5.2 木构件腐朽、疵病、严重开裂而丧失承载能力时,应更换或增设构件加固,新增构件的截面尺寸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附录C的要求,且应与原有的构件可靠连接;木构件的裂缝可采用铁箍加固。   
10.2.5.3 木构件支承长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增设支托或夹板、扒钉连接;   
10.2.5.4 尽端三花山墙与排山柁无拉结时,宜采用扒墙钉拉结(图10.2.5)。  


  
10.2.6 屋顶草泥过厚时,宜结合维修减薄。  
10.2.7 房屋易损部位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0.2.7.1 对柁眼(山花)的土坯和砖砌体,应拆除或改用苇箔、秫秸箔墙等材料;   
10.2.7.2 当出屋顶烟囱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在出入口或临街处时应拆除、拆矮或采取加固措施。  

11 烟囱和水塔  
11.1 烟囱  
11.1.1 本节适用于普通类型的独立砖烟囱和钢筋混凝土烟囱。   
11.1.2 砖烟囱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筋砂浆面层或扁钢构套加固;钢筋混凝土烟囱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现浇或喷射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11.1.3 烟囱加固时,砖烟囱高度不大于50m和钢筋混凝土烟囱高度不大于100m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11.1.4 钢筋砂浆面层加固砖烟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4.1 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可采用M7.5或M10。  
11.1.4.2 面层厚度可为40~60mm,顶部应设钢筋混凝土圈梁。   
11.1.4.3 面层的竖向和环向钢筋应按表11.1.4采用,当为6度时可按7度选用,但竖向钢筋直径可减小2mm,环向钢筋间距可采用300mm。   
11.1.4.4 竖向钢筋的端部应设弯钩,下端应锚固在基础或深入地面500mm以下的圈梁内,上端应锚固在顶部的圈梁内;   
11.1.4.5 面层的施工宜符合本规程第5.3.1.4款的有关规定。   
11.1.5 采用扁钢构套加固砖烟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5.1 烟囱的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   
11.1.5.2 竖向和环向扁钢可按表11.1.5采用,当为6度时可按7度选用,但竖向扁钢厚度可减小2mm。   
11.1.5.3 竖向扁钢应紧贴砖筒壁,且每隔1.0m应采用钢筋与筒壁锚拉,下端应锚固在基础或深入地面500mm以下的圈梁内;环向扁钢应与竖向扁钢焊牢。  


  
11.1.5.4 扁钢构套应采取防腐措施。

11.1.6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钢筋混凝土烟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6.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11.1.6.2 套的厚度,当浇注施工时不应小于120mm,当喷射施工时不宜小于80mm。   
11.1.6.3 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其下端应锚入基础内;环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250mm。  
11.1.6.4 套的施工宜符合本规程第6.3.3.4款的有关规定。  


  
11.1.7 地震时有倒塌伤人危险且无加固价值的烟囱应拆除。  
11.1 烟囱  
11.1.1 本节适用于普通类型的独立砖烟囱和钢筋混凝土烟囱。   
11.1.2 砖烟囱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筋砂浆面层或扁钢构套加固;钢筋混凝土烟囱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采用现浇或喷射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11.1.3 烟囱加固时,砖烟囱高度不大于50m和钢筋混凝土烟囱高度不大于100m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11.1.4 钢筋砂浆面层加固砖烟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4.1 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可采用M7.5或M10。  
11.1.4.2 面层厚度可为40~60mm,顶部应设钢筋混凝土圈梁。   
11.1.4.3 面层的竖向和环向钢筋应按表11.1.4采用,当为6度时可按7度选用,但竖向钢筋直径可减小2mm,环向钢筋间距可采用300mm。   
11.1.4.4 竖向钢筋的端部应设弯钩,下端应锚固在基础或深入地面500mm以下的圈梁内,上端应锚固在顶部的圈梁内;   
11.1.4.5 面层的施工宜符合本规程第5.3.1.4款的有关规定。   
11.1.5 采用扁钢构套加固砖烟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5.1 烟囱的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   
11.1.5.2 竖向和环向扁钢可按表11.1.5采用,当为6度时可按7度选用,但竖向扁钢厚度可减小2mm。   
11.1.5.3 竖向扁钢应紧贴砖筒壁,且每隔1.0m应采用钢筋与筒壁锚拉,下端应锚固在基础或深入地面500mm以下的圈梁内;环向扁钢应与竖向扁钢焊牢。  


  
11.1.5.4 扁钢构套应采取防腐措施。

11.1.6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钢筋混凝土烟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6.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11.1.6.2 套的厚度,当浇注施工时不应小于120mm,当喷射施工时不宜小于80mm。   
11.1.6.3 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其下端应锚入基础内;环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250mm。  
11.1.6.4 套的施工宜符合本规程第6.3.3.4款的有关规定。  


  
11.1.7 地震时有倒塌伤人危险且无加固价值的烟囱应拆除。  

11.2 水塔  
11.2.1 本节适用于砖和钢筋混凝土筒壁式和支架式独立水塔,其容积和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11.2节的有关规定。   
11.2.2 水塔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11.2.2.1 容量不大于50m3的砖石筒壁水塔,7度或8度Ⅰ、Ⅱ类场地时可采用扁钢构套加固,容量等于或大于50m3的砖石筒壁水塔,当为7度或8度Ⅰ、Ⅱ类场地时可采用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柱或钢筋砂浆面层加固,当为8度Ⅲ、Ⅳ类场地或9度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11.2.2.2 砖支柱水塔,当为7度或8度Ⅰ、Ⅱ类场地且高度不超过12m时可采用钢筋砂浆面层加固。   
11.2.2.3 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当为8度Ⅲ、Ⅳ类场地或9度时可采用钢构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11.2.2.4 7度Ⅲ、Ⅳ类场地或8度时的倒锥壳水塔或9度Ⅲ、Ⅳ类场地的钢筋混凝土筒壁水塔,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内、外套筒加固;套筒应与基础锚固并应与原筒壁紧密连成一体。   
11.2.2.5 水塔基础倾斜,应纠偏复位;对整体式基础尚应加大其面积,对单独基础尚应改为条形基础或增设系梁加强其整体性。   
11.2.3 按本节规定加固水塔时,遇到下列情况应进行抗震验算。   
(1)当为8度Ⅲ、Ⅳ类场地或9度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套或钢构套加固的砖石筒壁水塔和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   
(2)当为7度Ⅲ、Ⅳ类场地或8度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筒加固的倒锥壳水塔;   
(3)当为9度Ⅲ、Ⅳ类场地采用钢筋混凝土内、外套筒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筒壁水塔。  
11.2.4 采用扁钢构套加固水塔砖筒壁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4.1 扁钢的厚度不应小于5mm。   
11.2.4.2 竖向扁钢不应少于8根,并应紧贴筒壁,下端应与基础锚固;环向扁钢间距不应大于1.5m,并应与竖向扁钢焊牢。   
11.2.4.3 扁钢构套应采取防腐措施。   
11.2.5 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柱加固水塔砖筒壁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5.1 外加柱不应少于4根,截面不应小于300mm×300mm,并应与基础锚固;外加圈梁可沿筒壁高度每隔4~5m设置一道,截面不应小于300mm×400mm。   
11.2.5.2 外加圈梁、柱的主筋不应少于4φ16,箍筋不应小于φ8,间距不应大于200mm;梁柱节点附近的箍筋应加密。  
11.2.6 采用钢筋砂浆面层加固水塔的砖筒壁或砖支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6.1 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面层的厚度宜为40~60mm。   
11.2.6.2 加固砖筒壁的纵向和环向钢筋直径均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   
11.2.6.3 加固砖柱的面层应四周设置,每边不应少于3φ10的竖向钢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   
11.2.6.4 加固的纵向钢筋应与基础锚固。   
11.2.7 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水塔的砖筒壁或钢筋混凝土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7.1 套的厚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与基础锚固。   
11.2.7.2 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11.2.7.3 加固砖筒壁的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环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   
11.2.7.4 加固混凝土支架时,不应少于4φ12的纵向钢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11.2.8 角钢构套加固钢筋混凝土水塔支架的设计及施工,宜符合本规程第6.3.2条的有关规定,并应喷或抹水泥砂浆保护层。   
11.2.9 地震时有倒塌伤人危险且无加固价值的水塔应拆除。  

附录A 本规程用词说明  
A.0.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A.0.2 条文中指定必须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加单位:机械部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北京市房地产科学技术研究所 冶金部建筑科学研究总院 清华大学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所 江苏省按筑科学研究所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主要起草人:李德虎 李毅弘 魏琏 王骏孙 杨玉成 戴国莹 徐建 刘惠珊 张良铎 谢玉玮 朱伯龙 吴明舜 宋绍先 柏傲冬 高云学 霍自正 楼永林 徐善藩 那向谦 刘昌茂 王清敏  
                                    
                  
              
            
            
              
            
            
              源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5-5-11 11:53 , Processed in 0.02406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