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一)

[复制链接]

314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安评小学三年级

Rank: 3Rank: 3

贡献
0 个
金币
534 个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帖子
3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1 20:12: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 材料

  7.1 一般规定

  7.1.1 材料的选择,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条件,结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使用部位的重要性、材料供应等因素确定。

  7.1.2 常温下,常用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宜按本规范附录B确定;常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宜按本规范附录C确定。当材料受多种介质混合作用、交替作用及非常温介质作用时,其耐腐蚀性能除确有使用经验外,应经过试验确定。

  7.1.3 耐腐蚀材料的配合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7.2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

  7.2.1 水泥品种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1 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地下结构或在弱腐蚀条件下,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7.2.1.2 受碱液作用的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应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9%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不得选用高铝水泥或以铝酸盐成分为主的膨胀水泥,并不得采用铝酸盐类膨胀剂。

  7.2.1.3 受硫酸根离子作用且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的地下结构,可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7.2.2 混凝土的砂、石应致密、并可采用石灰石、石英石或花冈石。

  7.2.3 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和1:2水泥砂浆,可用于浓度不大于8%氢氧化钠作用的部位。密实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不应低于0.8MPa,可用于浓度不大于15%氢氧化钠作用的部位。

  7.2.4 氯丁胶乳水泥砂浆和聚丙烯酸酯乳液水泥砂浆,可用于腐蚀性水、中等浓度以下的碱液和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
7.3 耐腐蚀块材

  7.3.1 耐酸砖可用于酸、碱、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但不得用于含氟酸、熔融碱作用的部位。

  7.3.2 耐酸砖应选用素面砖。当用于储槽、污水处理池等内衬时,应选用吸水率不大于0.5%的耐酸砖;当用于受高温作用的排气筒内衬时,宜选用耐酸耐温砖。

  7.3.3 石材应质地均匀、结构致密、无风化,不得有裂纹和不耐蚀夹层。花岗石、石英石等耐酸石材的耐酸率不应小于95%;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60。石灰石等耐碱石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60。

  7.3.4 耐酸石材宜用于酸性介质作用的部位,并可用于碱、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但不得用于含氟酸、热碱、熔融碱和骤冷骤热介质作用的部位。

  7.3.5 耐碱石材可用于碱性介质作用的部位,不得用于酸性介质作用的部位。
7.4 木材

  7.4.1 木材可用于醋酸酸雾、氟化氢、氯、二氧化硫等气体作用的部位,不得用于硝酸、铬酸、氢氧化钠等溶液作用的部位。


7 材料

  7.1 一般规定

  7.1.1 材料的选择,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条件,结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使用部位的重要性、材料供应等因素确定。

  7.1.2 常温下,常用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宜按本规范附录B确定;常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宜按本规范附录C确定。当材料受多种介质混合作用、交替作用及非常温介质作用时,其耐腐蚀性能除确有使用经验外,应经过试验确定。

  7.1.3 耐腐蚀材料的配合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7.2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

  7.2.1 水泥品种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1 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地下结构或在弱腐蚀条件下,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7.2.1.2 受碱液作用的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应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9%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不得选用高铝水泥或以铝酸盐成分为主的膨胀水泥,并不得采用铝酸盐类膨胀剂。

  7.2.1.3 受硫酸根离子作用且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的地下结构,可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7.2.2 混凝土的砂、石应致密、并可采用石灰石、石英石或花冈石。

  7.2.3 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和1:2水泥砂浆,可用于浓度不大于8%氢氧化钠作用的部位。密实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不应低于0.8MPa,可用于浓度不大于15%氢氧化钠作用的部位。

  7.2.4 氯丁胶乳水泥砂浆和聚丙烯酸酯乳液水泥砂浆,可用于腐蚀性水、中等浓度以下的碱液和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
7.3 耐腐蚀块材

  7.3.1 耐酸砖可用于酸、碱、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但不得用于含氟酸、熔融碱作用的部位。

  7.3.2 耐酸砖应选用素面砖。当用于储槽、污水处理池等内衬时,应选用吸水率不大于0.5%的耐酸砖;当用于受高温作用的排气筒内衬时,宜选用耐酸耐温砖。

  7.3.3 石材应质地均匀、结构致密、无风化,不得有裂纹和不耐蚀夹层。花岗石、石英石等耐酸石材的耐酸率不应小于95%;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60。石灰石等耐碱石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60。

  7.3.4 耐酸石材宜用于酸性介质作用的部位,并可用于碱、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但不得用于含氟酸、热碱、熔融碱和骤冷骤热介质作用的部位。

  7.3.5 耐碱石材可用于碱性介质作用的部位,不得用于酸性介质作用的部位。
7.4 木材

  7.4.1 木材可用于醋酸酸雾、氟化氢、氯、二氧化硫等气体作用的部位,不得用于硝酸、铬酸、氢氧化钠等溶液作用的部位。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来源:      发布时间: 2004-5-23 16:40:20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95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6年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5〕390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的要求,由化学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J46-82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化学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

  1 总则

  1.0.1 为防止或减轻腐蚀性介质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腐蚀作用,使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受腐蚀性介质作用的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防腐蚀设计,不适用于由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

  1.0.3 建筑防腐蚀设计应以预防为主,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维修条件等,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综合考虑防腐蚀措施。对生产影响较大的部位,危及人身安全、维修困难的部位,以及重要承重构件等应加强防护。

  1.0.4 建筑防腐蚀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腐蚀性分级 Corrosiveness classification

  根据腐蚀性介质对建筑材料破坏的程度,即外观变化、重量变化、强度损失以及腐蚀速度等因素,综合评定腐蚀性等级,并划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

  2.0.2 腐蚀性水 Corrosive water

  含对建筑材料有腐蚀作用的阴、阳离子的水。

  2.0.3 污染土 Contaminated soil

  受腐蚀性介质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质的土。

  2.0.4 难溶介质 Slightly solube mediun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5 易溶介质 Soluble medium

  温度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等于或大于2g/1的碱、盐类介质。

  2.0.6 难吸湿介质 Slightly hygroscopic medium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等于或大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7 易吸湿介质 hygroscopic mediun

  温度20℃时,相对平衡湿度小于60%的碱、盐类介质。

  2.0.8 钢筋阻锈剂 Inhibitor of steel in concrete

  掺入混凝土中以阻止或减缓钢筋锈蚀的外加剂。

  2.0.9 玻璃鳞片胶泥 Glass-flake mastic resin

  以树脂为胶结料,加入玻璃鳞片和粉料等配制而成、可以刮抹施工的混合材料。
 3 基本规定

  3.1 腐蚀性分级

  3.1.1 腐蚀性介质按其对建筑的腐蚀可分为气态介质、腐蚀性水、酸碱盐溶液、固态介质和污染土五种;各种介质应按其性质、含量划分类别。生产部位的腐蚀性介质类别,应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并可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

  3.1.2 各种介质对建筑材料长期作用下的腐蚀性,可分为强腐蚀、中等腐蚀、弱腐蚀、无腐蚀四个等级。多种介质同时作用时,腐蚀性等级应取最高者。

  3.1.3 环境相对湿度宜采用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值或构配件所处部位的实际相对湿度;室外构配件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可根据地区降水情况,比年平均相对湿度适当提高。不可避免结露的部位和经常处于潮湿状态的部位,环境相对湿度的取值应大于75%。

  3.1.4 常温下,气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类别以及环境相对湿度,按表3.1.4确定。当气态介质含量低于表3.1.4中的下限值时,腐蚀性等级可相应降低一级。

  气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              表3.1.4




介质类别

介质名称

介质含量(mg/

)

环境相对湿度(%)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Q1



1~5

>75













   续表3.1.4




介质类别

介质名称

介质含量(mg/

)

环境相对湿度(%)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Q1



1~5

60~75














< 60














Q2

0.1~1

> 75














60~75














< 60














Q3

氯化氢

1~15

> 75














60~75














< 60














Q4

0.05~1

> 75














60~75














< 60














Q5

氮氧化物
(折合二氧化氮)

5~25

> 75














60~75














< 60














Q6

0.1~5

> 75














60~75














< 60













    续表3.1.4




介质类别

介质名称

介质含量(mg/

)

环境相对湿度(%)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Q7

硫化氢

5~100

> 75














65~75














< 60














Q8

0.01~5

> 75














60~75














< 60














Q9

氟化氢

5~50

> 75














60~75














< 60














Q10

二氧化硫

10~200

> 70














60~75














< 60














Q11

0.5~10

> 75














60~75














< 60














Q12

硫酸酸雾

大量作用

> 75














Q13

少量作用

> 75














< 75













    续表3.1.4




介质类别

介质名称

介质含量(mg/

)

环境相对湿度(%)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Q14

醋酸酸雾

大量作用

> 75














Q15

少量作用

> 75














≤75














Q16

二氧化碳

>2000

> 75














60~75














< 60














Q77



> 20

> 75














60~75














< 60














Q18

碱雾

少量作用

-













  注:①介质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可按钢筋混凝土确定;

    ②介质对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砌体的腐蚀性等级,可按素混凝土确定。

  3.1.5 常温下,腐蚀性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类别按表3.1.5确定。

  腐蚀性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        表3.1.5




介质类别

介质组分

指标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S1

氢离子指数pH值

1~3








S2

3~4.5








S3

4.5~6







      续表3.1.5




介质类别

介质组分

指标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S4

侵蚀性二氧化碳(mg/l)

> 40








S5

硫酸根离子 含量(mg/l)

> 4000








S6

1000~4000








S7

250~1000








S8

氯离子Cl-含量(mg/l)

5000~10000








S9

500~5000








S10

< 500








S11

镁离子Mg2 含量(mg/l)

> 4000








S12

3000~4000








S13

1500~3000








S14

铵离子NH4 含量(mg/l)

> 1000








S15

800~1000








S16

500~800








S17

苛性碱的钠离子Na 、钾离子K 含量(mg/l)

50000~100000








S18

< 50000







  注:①当构件位于渗透系数小于0.1m/d的土壤中时,表中类别一栏S4~S18的指标值宜乘以系数1.3;

    ②介质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可按钢筋混凝土确定;

    ③介质对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砌体的腐蚀性等级,可按素混凝土确定。

  3.1.6 常温下,酸碱盐溶液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的类别按表3.1.6确定。

  酸碱盐溶液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        表3.1.6




介质类别

介质组分

指标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Y1

无机酸

硫酸、盐酸、硝酸、铬酸、磷酸,各种酸洗液、电镀液、电解液(PH值)

< 1








Y2

含氟酸(%)

> 2








Y3

有机酸

醋酸、柠檬酸(%)

> 2








Y4

乳酸、脂肪酸(C5-C20)(%)

> 2








Y5



氢氧化钠(%)

> 15








Y6

8~15








Y7

氨水(%)

> 10








Y8



钠、钾、铵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任意








Y9

钠、钾、铵、镁、铜、镉、铁、锌的硫酸盐和钠、钾、铵的亚硫酸盐(%)

> 1








Y10

铵、镁的硝酸盐(%)

> 1








Y11

钠、钾的硝酸盐、亚硝酸盐

任意








Y12

铵、铝、镁、铁的氯化物(%)

> 1








Y13

钙、钾、钠的氯化物(%)

> 3








Y14

尿素(%)

> 10







  注:①介质对预应力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可按钢筋混凝土确定;

    ②介质对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的石砌体的腐蚀性等级,可按素混凝土确定。

  3.1.7 常温下,固态介质(含气溶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应根据介质的类别和环境相对湿度,按表3.1.7确定。当偶尔有少量介质作用时,腐蚀性等级可降低一级。

  当固态介质有可能被溶解或易溶盐作用于室外构配件时,腐蚀性等级应按表3.1.6确定。

  固态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等级       表3.1.7




介质类别

介质在水
中的溶解性

介质的吸湿性

介质名称

环境相
对湿度(%)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砖砌体






G1

难溶

-

硅酸盐,磷酸钙,铝酸盐,钙、钡、铅的碳酸盐和硫酸盐,镁、铁、铬、铝、硅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 75












60~75












< 60












G2

易溶

难吸湿

钠、钾、锂的氯化物

> 75












60~75












< 60












G3

钠、钾、铵、锂的硫酸盐和亚硫
酸盐,铵、镁的硝酸盐,氯化铵

>75












60~75












< 60












G4

钠、钾、钡、铅的硝酸盐

> 75












60~75












< 60












G5

钠、钾、铵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 75












60~75












< 60










3.1 腐蚀性分级

    续表3.1.7




介质类别

介质在水
中的溶解性

介质的吸湿性

介质名称

环境相
对湿度(%)

钢筋混凝土

素混凝土


6 构筑物

  6.1 储槽、污水处理池

  6.1.1 本节适用于常温、常压下储存或处理腐蚀性液态介质的钢筋混凝土储槽和污水处理池(以下简称槽、池)。

  6.1.2 储槽的槽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6.1.2.1 槽体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6.1.2.2 槽体不应设置伸缩缝。

  6.1.2.3 槽体宜采用条形或环形基础架空设置,当工艺要求布置在地下时,宜设置在地坑内。

  6.1.2.4 容积大于100的矩形储槽宜分格。

  6.1.3 污水处理池的池体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池体不宜设置伸缩缝,必须设置时,构造应严密,防止渗漏。

  6.1.4 槽、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1节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6.1.4.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设计抗渗等级不应低于0.8MPa。

  6.1.4.2 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mm。

  6.1.4.3 侧壁和底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混凝土内表面应平整,不宜采用水泥砂浆层找平。

  6.1.4.4 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

  6.1.5 槽、池的内表面防护措施宜符合表6.1.5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6.1.5.1 块材宜采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耐酸砖和耐酸石材。砌筑材料宜采用水玻璃类材料、树脂类材料或聚合物水泥砂浆,不得采用沥青类材料。勾缝材料宜采用树脂胶泥。

  6.1.5.2 水玻璃混凝土宜采用密实的钠水玻璃或钾水玻璃混凝土,其厚度不应小于80m。

  6.1.5.3 当采用块材和水玻璃混凝土为内衬时,应设置隔离层,其材料应选用玻璃钢(布2~3层)。当面层厚度大于60mm时,可采用卷材类材料,但不应采用沥青纸胎油毡。

  6.1.5.4 采用涂料或玻璃钢防护的槽、池,在受冲刷和磨损的部位宜增设块材或树脂砂浆层。

  6.1.5.5 污水处理池的内衬在伸缩缝部位的构造应满足变形要求。  

  槽、池的内表面防护           表6.1.5




腐蚀性
等级

侧壁和池底

钢筋混凝土顶盖的底面


储槽

污水处理池




1.块材
2.玻璃钢(布不少于5层)加玻璃
鳞片涂料(涂层厚度≥300μm)
3.玻璃钢(布、毡混用,不少于5层)
4.水玻璃混凝土
5.硬聚氯乙烯板(厚度≥5mm)

1.块材
2.玻璃钢(布不少于3层)加玻璃鳞
片涂料(涂层厚度≥300μm)
3.玻璃钢(布、毡混用,不少于3层)
4.硬聚氯乙烯板(厚度≥5mm)

1.玻璃钢(布不少于3层或布、毡混用不少于2层)
1.玻璃鳞片涂料(涂层厚度≥300μm)




1.玻璃钢(布不少于3层)加玻璃
鳞片涂料(涂层厚度≥200μm)
2.玻璃钢(布、毡混用,不少于3层)

1.玻璃钢(布不少于3层或布、
毡混用,不少于2层)
2.玻璃鳞片胶泥(厚度≥2.0mm)
3.厚浆型防腐蚀涂料(涂层厚度≥300μm

1.玻璃钢(布2层以上)
2.玻璃鳞片涂料(涂层厚度≥200μm)
3.厚浆型防腐蚀涂料(涂层厚度≥200μm)




1.玻璃鳞片胶泥(厚度≥1.5mm)
2.厚浆型防腐蚀涂料(涂层厚
度≥300μm)
3.聚合物水泥砂浆(厚度10mm)

1.玻璃鳞片涂料(厚度≥200μm)
2.厚浆型防腐蚀涂料(涂层
厚度≥200μm)
3.聚合物水泥砂浆(厚度5~10mm)

防腐蚀涂料(涂层厚度≥150μm)  

  6.1.6 槽、池地上部分的外表面和地坑的内表面,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作用条件,按本规范第3.1节确定腐蚀性等级,按本规范第5.4节采取表面防护措施。

  6.1.7 槽、池地下部分与土壤接触的表面,应设置防水层或防潮层。

  6.1.8 管道出入口宜设置在槽、池顶部。当确需在侧壁设置时,必须预埋耐腐蚀的套管;套管与管道间的缝隙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填封。

  6.1.9 当槽、池采用块材、玻璃钢和硬聚氯乙烯板做内衬时,不应埋设预埋件。

  6.1.10 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时,储槽的栏杆和池内的爬梯、支架等,宜采用玻璃钢型材或耐腐蚀的金属制作。

  6.1.11 当内衬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时,槽、池顶盖宜采用装配式的或设置不少于两个可供施工通风用的孔洞。
6.2 室外管架

  6.2.1 室外管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6.2.2 对钢的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时,不得采用吊索式、悬索式管架;对钢的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不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半铰接活动管架。

  6.2.3 钢筋混凝土管架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1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6.2.3.1 柱宜采用矩形截面,也可采用离心管柱。

  6.2.3.2 管架纵向跨度等于或大于15m时,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或桁架。

  6.2.3.3 混凝土构件的表面防护,应符合本规范第5.4.3条的规定。

  6.2.4 钢管架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2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6.2.4.1 柱宜采用H型和管型截面。

  6.2.4.2 开口式截面杆件的厚度不应小于6mm;管型截面杆件的厚度不应小于4mm。

  6.2.4.3 圆钢吊杆或拉杆的直径不应小于20mm。

  6.2.4.4 钢构件的表面除锈和防护,应符合本规范第5.4.6、5.4.7 条的规定。

  6.2.5 钢管架基础高出室外地面不宜小于300mm。

  6.2.6 防腐蚀地面范围内的管架,其下部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应符合本规范第5.1节和第5.4.4条的规定设置踢脚板或墙裙。
6.3 排气筒

  6.3.1 排气筒型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6.3.1.1 排放的气体中含有酸性冷凝液时,宜采用套筒式或塔架式排气筒。

  6.3.1.2 排放的气体或粉尘对筒壁的腐蚀性等级为弱腐蚀且不可能结露时,可采用无内衬的单筒式排气筒。

  6.3.2 排气筒支承结构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6.3.2.1 单筒式排气筒的筒壁,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当排气筒符合本规范第6.3.1.2款的规定,且筒壁高度不大于45m时,可采用砖砌体。

  6.3.2.2 套筒式排气筒的外筒,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

  6.3.2.3 塔架式排行筒应采用钢结构。

  6.3.3 砖筒壁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3.3.1 砖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

  6.3.3.2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5;顶部5m范围内不宜低于M7.5。

  6.3.3.3 筒壁应设置环筋。

  6.3.4 钢筋混凝土单筒式的筒壁、套筒式外筒以及套筒式排气筒中支承内筒的梁、斜支柱等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3.4.1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设计抗渗等级不宜低于0.6Mpa;水灰比小应大于0.5。

  6.3.4.2 筒壁厚度不宜小于160mm;环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5mm。

  6.3.4.3 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mm。筒壁顶部20m范围内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15mm。

  6.3.5 钢筋混凝土单筒式的筒壁和套筒式外筒的内表面防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6.3.5.1 无内衬筒壁的内表面应采用厚度不小于200μm的防腐蚀涂层。

  6.3.5.2 有内衬筒壁的内表面宜采用厚度不小于100μm的防腐蚀涂层。

  6.3.5.3 筒壁的防护涂层和内衬应沿筒身全高设置。

  6.3.5.4 外筒的内表面和支承内筒的梁、柱及平台、楼梯等,应根据内筒的气密性和气体的腐蚀性确定防护措施。

  6.3.6 套筒式的内筒和单筒式的内衬的选材,应符合下列要求:

  6.3.6.1 当排放气体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时,内筒应采用硬聚氯乙烯、玻璃钢、不锈钢和有防护的碳素钢等耐腐蚀整体材料制作。

  6.3.6.2 碳素钢内筒宜采用耐候钢制作。碳素钢内筒的内表面应根据气体和冷凝液成分、作用温度等条件,采用防腐蚀涂料、耐腐蚀砂浆或混凝土等防护;外表面宜采用防腐蚀涂料防护。

  6.3.6.3 块材内衬材料可采用耐火砖、耐酸耐温砖、耐酸砖或陶粒混凝土等。砌筑及勾缝材料宜采用密实的钠水玻璃胶泥、钾水玻璃胶泥或聚合物水泥砂浆等。

  6.3.7 气体进口、转折及出口部位,应加强防护;可能产生气体结露的部位,应采取防止冷凝液积聚和沿筒身下流的措施。

  6.3.8 单筒式的筒壁、套筒式外筒的外表面和塔架,应根据排出气体和周围大气中气态、固态介质的类别,按本规范第5.4.3、5.4.6、5.4.7、5.4.8条的要求进行防护。筒首部位应加强防护。

  6.3.9 钢塔架基础高出地面不应小于500mm。

  6.3.10 排气筒内部和外部地面受液态介质作用时,应根据介质的种类、浓度,按本规范第5.1节的规定设置防腐蚀地面。

  6.3.11 排气筒的室外爬梯、平台和栏杆,应符合下列要求:

  6.3.11.1 爬梯、平台和栏杆宜采用耐候钢制作。表面防护涂层宜采用玻璃鳞片涂料、厚浆型涂料或镀锌加涂料的复合面层,爬梯和栏杆可采用玻璃钢型材制作。预埋件和连接螺栓宜采用耐候钢或不锈钢制作。

  6.3.11.2 型钢最小壁厚不应小于6mm;预埋件板厚不应小于8mm;圆钢直径不应小于22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4mm。

7 材料

  7.1 一般规定

  7.1.1 材料的选择,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条件,结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使用部位的重要性、材料供应等因素确定。

  7.1.2 常温下,常用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宜按本规范附录B确定;常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宜按本规范附录C确定。当材料受多种介质混合作用、交替作用及非常温介质作用时,其耐腐蚀性能除确有使用经验外,应经过试验确定。

  7.1.3 耐腐蚀材料的配合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7.2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

  7.2.1 水泥品种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1 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地下结构或在弱腐蚀条件下,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7.2.1.2 受碱液作用的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应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9%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不得选用高铝水泥或以铝酸盐成分为主的膨胀水泥,并不得采用铝酸盐类膨胀剂。

  7.2.1.3 受硫酸根离子作用且腐蚀性等级为强腐蚀、中等腐蚀的地下结构,可选用铝酸三钙含量不大于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7.2.2 混凝土的砂、石应致密、并可采用石灰石、石英石或花冈石。

  7.2.3 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和1:2水泥砂浆,可用于浓度不大于8%氢氧化钠作用的部位。密实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不应低于0.8MPa,可用于浓度不大于15%氢氧化钠作用的部位。

  7.2.4 氯丁胶乳水泥砂浆和聚丙烯酸酯乳液水泥砂浆,可用于腐蚀性水、中等浓度以下的碱液和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
7.3 耐腐蚀块材

  7.3.1 耐酸砖可用于酸、碱、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但不得用于含氟酸、熔融碱作用的部位。

  7.3.2 耐酸砖应选用素面砖。当用于储槽、污水处理池等内衬时,应选用吸水率不大于0.5%的耐酸砖;当用于受高温作用的排气筒内衬时,宜选用耐酸耐温砖。

  7.3.3 石材应质地均匀、结构致密、无风化,不得有裂纹和不耐蚀夹层。花岗石、石英石等耐酸石材的耐酸率不应小于95%;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60。石灰石等耐碱石材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60。

  7.3.4 耐酸石材宜用于酸性介质作用的部位,并可用于碱、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但不得用于含氟酸、热碱、熔融碱和骤冷骤热介质作用的部位。

  7.3.5 耐碱石材可用于碱性介质作用的部位,不得用于酸性介质作用的部位。
7.4 木材

  7.4.1 木材可用于醋酸酸雾、氟化氢、氯、二氧化硫等气体作用的部位,不得用于硝酸、铬酸、氢氧化钠等溶液作用的部位。

7.4.2 木材不宜用于介质干湿交替频繁作用的部位。

  7.4.3 木材的种类宜选用针叶材。

  7.4.4 胶合木结构使用的胶,应选用酚醛胶。
 7.5 金属

  7.5.1 铸铁和碳素钢可用于氢氧化钠或硫酸钠溶液作用的部位。

  7.5.2 在腐蚀性气态和固态介质作用下,钢材宜采用耐候钢。

  7.5.3 铝和铝合金可用于有机酸、浓硝酸、硝酸铁、氯化铵、尿素以及氢离子指数pH值为4.5~8.5的液态介质作用的部位。

  7.5.4 铝、镀锌钢不应用于下列介质作用的部位:

  (1)碳酸钠粉尘、碱或呈碱性反应的盐类介质;

  (2)氯、氯化氢、氟化氢和硫酸酸雾等气体;

  (3)铜、汞、锡、镍、铅等金属的化合物;

  (4)石墨、煤、焦炭等粉尘。

  7.5.5 奥氏体铬镍不锈钢不宜用于含氯介质作用的构配件;当含氯气态、固态介质的浓度低、作用量少且湿度小时,可采用。

  7.5.6 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的杆件和零件连接时,应采取防止接触腐蚀的措施。

  7.5.7 铝和铝合金与水泥类材料或钢材接触时,应采取隔离措施。
7.6 塑料

  7.6.1 硬聚氯乙烯塑料可用于门窗、槽池内衬、排气筒、地漏和下水管等配件。

  7.6.2 软聚氯乙烯板可用于室内地面面层。

  7.6.3 聚氯乙烯塑料不应用于温度低于-40℃、高于60℃或有明火作用的部位,不宜用于受机械冲击作用的部位,并不应用于有机溶剂作用的部位。

  7.6.4 软聚氯乙烯板与钢或水泥类基层粘贴时,宜采用橡胶类或聚氨酯类粘结剂。软聚氯乙烯板的接缝,当板厚大于或等于3mm时,应采用软聚氯乙烯焊条焊接;当板厚小于3mm时,宜采用本体焊接或粘接。

  7.6.5 硬聚氯乙烯板的接缝,应采用硬聚氯乙烯焊条焊接。
7.7 沥青类材料

  7.7.1 沥青类材料可用于中等浓度以下的酸、碱和盐类介质作用的部位,不得用于有机溶剂作用的部位。

  7.7.2 沥青类材料宜用于室内和地下工程。

  7.7.3 沥青品种应选用建筑石油沥青和道路石油沥青。集料宜选用石英石、石英砂、石英粉。
7.8 水玻璃类材料

  7.8.1 水玻璃类材料可用于酸性介质作用的部位,不宜用于盐类介质干湿交替作用频繁的部位,并不得用于碱和呈碱性反应的介质以及含氟酸作用的部位。

  7.8.2 水玻璃类材料宜采用密实的钠水玻璃或钾水玻璃类材料。

  7.8.3 钠水玻璃类材料不得与水泥砂浆、混凝土等呈碱性反应的基层直接接触。

  7.8.4 配筋水玻璃混凝土的钢筋表面,应涂刷环氧漆等防腐蚀涂料。

  7.8.5 水玻璃类材料的骨料应选用石英石、花岗石和石英砂;粉料宜选用铸石粉,并可选用铸石粉与石英粉的混合粉料,但不宜单独选用石英粉。
 7.9 树脂类材料

  7.9.1 树脂品种可选用环氧树脂、环氧煤焦油(1:1)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和呋喃树脂等。

  7.9.2 在酸(含氟酸除外)、碱、盐类介质作用下,骨料应选用石英石、花岗石和石英砂;粉料宜选用石英粉、瓷粉、铸石粉;玻璃钢的增强材料,宜选用玻璃布和玻璃纤维毡;当玻璃布和玻璃纤维毡混合使用时,面层宜选用表面毡,底层和中间层宜交替使用玻璃布与短切毡。

  在含氟酸作用下,集料应选用重晶石的砂和粉料;玻璃钢的增强材料,宜选用涤纶、丙纶等有机纤维布和毡,并可选用麻布或脱脂纱布,但不得选用玻璃布和玻璃纤维毡。

  7.9.3 不饱和聚酯类材料不应选用石墨粉等有阻聚作用的粉料,并不应选用氧化锌、铁兰等有阻聚作用的颜料。

  7.9.4 当树脂类材料用于潮湿基层时,应选用湿固化的环氧树脂胶料打底。

  7.9.5 玻璃钢用作面层时,表面应设罩面料。
 7.10 防腐蚀涂料

  7.10.1 防腐蚀涂料可按表7.10.1进行选用。

防腐蚀涂料性能                 表7.10.1




推荐部位

涂料各称

耐酸

耐碱

耐盐

耐水

耐候

与基层附着力


钢铁

水泥


室内、室外

氯化橡胶涂料
















氯磺化聚乙烯涂料
















聚氯乙烯含氟涂料
















过氯乙烯涂料
















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涂料
















醇酸耐酸涂料



×












室内

环氧涂料
















聚苯乙烯涂料















           续表7.10.1




推荐部位

涂料各称

耐酸

耐碱

耐盐

耐水

耐候

与基层附着力


钢铁

水泥


室内、地下

环氧沥青涂料
















聚氨酯涂料
















聚氨酯沥青涂料
















沥青涂料















  注:表中“∨”表示性能优良,推荐使用;“○”表示性能良好,可使用;“×”表示性能差,不宜使用。

  7.10.2 在钢铁基层表面上,应选用按现行国家标准《漆膜附着力测定法》测定附着力为1级的底漆。锌、铝基层表面应选用锌黄类底漆,不得选用红丹或铁红类底漆。

  7.10.3 涂层总厚度大于150μm时,可选用厚浆型涂料。

  7.10.4 对涂层的耐磨、耐久和抗渗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选用玻璃鳞片涂料。

  7.10.5 防腐蚀涂料的底漆、中间漆、面漆、清漆等,应选用相互间结合良好的涂层配套。涂层的配套,可按本规范附录E选用。
附录A 生产部位腐蚀性介质类别举例

  A.0.1 生产部位的腐蚀性介质类别,可按表A.0.1确定。
生产部位腐蚀性介质类别举例        表A.0.1




行业

生产部位名称

环境相对湿度(5)

气态介质

液态介质

固态介质


名称

类别

名称

类别

名称

类别


化工

硫酸

净化工段、吸收工段

-

二氧化硫

Q10

硫酸

Y1

-

-


街区大气

-

二氧化硫

Q11

-

-

-

-


稀硝酸

压缩工段、稀硝酸泵房

-

氮氧化物

Q6

硝酸

Y1

-

-


浓硝酸

浓硝酸厂房

-

氮氧化物

Q5

硝酸

Y1

-

-


氯碱

食盐电解

-



Q2

氢氧化钠、
氯化钠

Y6、13

-

-

                                                 续表A.0.1




行业

生产部位名称

环境相对湿度(5)

气态介质

液态介质

固态介质


名称

类别

名称

类别

名称

类别


化工

氯碱

氯气干燥、氯气压缩

-

氯、硫酸酸雾

Q2、13

硫酸

Y1

-

-


液氯厂房、储罐C包装

-



Q2

-

-

-

-


蒸发厂房

-

碱雾

Q18

氢氧化钠、氯化钠

Y5、13

-

-


氯化氢合成

< 60

氯、氯化氢

Q2、4

盐酸

Y1

-

-


盐酸吸收、盐酸脱析

> 75

氯化氢

Q16、17

盐酸

1Y

-

-


街区大气

-

氯、氯化氢

Q17

-

-

-

-


铵部分联
碱氯化

重碱

-

二氧化碳、氨

Q16、17

碳酸氢钠

Y8

·

-


氯代铵滤铵机、离心机、母液泵部位

-



Q17

氯化铵母液

Y12

-

-


湿氯化铵运输

-



Q17

氯化铵溶液

Y12

氯化铵

G3


钠部分联
碱碳酸

碳化工段

-

二氧化碳、氨

Q16、17

碳酸钠、氯化钠

Y8、13

碳酸钠

G5


过滤工段

-

二氧化碳、氨

Q16、17

碳化氢盐水

-

碳酸氢钠

G5


煅烧工段

< 60

二氧化碳

Q16

-

-

碳酸钠

G5
                                    
                  
              
            
            
              
            
            
              源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5-5-11 14:47 , Processed in 0.02620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