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有奉献多壮志——昌平区兴寿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侧记

[复制链接]

314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安评小学三年级

Rank: 3Rank: 3

贡献
0 个
金币
534 个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帖子
3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1 11:44: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零权力,无限责任。”——这是人们对乡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一种描述。是的,最基层的工作,往往是最基础的工作,而且是常被人忽略的最重要的工作。一个没有处罚权的乡镇安全生产科,其工作能发挥多大的效能?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运行?他们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

沿北京市的中轴线向北,一直向北,我们来到了昌平区兴寿镇。这里共有30个自然村,全镇1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多平方公里都是山地。有山的地方,往往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然而,也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例如,全区12家非煤矿山,7家都座落在这里。



2006年,全镇工亡为零,重伤为零。



这是令人欣喜的成绩与数字。但在安全生产管理科,我们听到的却仍是那个谦虚的声音:不出事故是偶然的。

是的,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谁敢说自己的工作已经百分之百地到位?更没人敢拍着胸脯说事故隐患已经被彻底地消除了。然而,数字仍然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一切偶然之中,都寄寓着某种必然。

据安全生产管理科郑维亮科长介绍,为了做好非煤矿山的安全管理工作,镇政府投入很大精力与资金,专门成立了非煤矿山安全检查办公室。办公室有专职人员7人,其中有4个人分成两组,每天在7家企业“转”。每一天,7家企业都要被检查一遍。频率不可谓不高,效果果然很明显。

当然,可就苦了这些工作人员了。7家座落在大山深处的矿山企业,每个人每隔一天就要开着车,把所有的企业巡察一遍,走的全是山路。而他们的待遇,跟目前所有基层安全检查人员一样,很低很低。

没有对大山的热爱,没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谁能数年如一日地守在这里,忍受寂寞、承担辛劳?2005年,随着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在这山里建了塔,手机能用了,与山外的通讯联系一下方便了许多。有了什么急事儿,山上山下通个电话,信息就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在此之前的闭塞,是近在咫尺的北京市民想象不到的。

任何工作,不付出艰辛,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做好。过去的兴寿镇,也曾有过一段形势很严峻的日子。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当当地死人”。2003年,兴寿镇单独成立了安全生产科,这在昌平区是头一家。

得益于整个昌平区的社保制度定得好,现在,兴寿镇各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做得很完善。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有保险,而且,要求落实到每一个人。每家企业都必须上报人数,并对着这个人员数字上报名单。另外,对于事故死亡的赔偿金额也有很明确的规定。如此一来,工人大大受益。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最人性化的工作。人性化的工作,面对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给他们发考试卷真不现实,安全知识只能靠口传心授,一个一个给他们说。



如果说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那么,这些到山里来打工的农民,往往更是那些低文化程度中的最低者。远的有从四川来的,近的有从承德来的,矿山的活儿没人愿意干,他们干。30多岁的人了,很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员工培训怎么办?必须要做!只有靠口传心授,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一般都是老工人带新工人,一遍又一遍地说,直到记住为止。方法确实很笨,但只要态度认真,执行起来也照样到位。

当然不是一步到位。有的人记住了操作规程,但却不大情愿执行。山里的夏天,干燥燠热,戴上安全帽显得很闷,有人就不愿意戴。干一天活儿本来够累的,而那重重的防砸鞋,一双就有两斤多,迈开步子更显吃力,有人就不愿意穿。

别说安全生产科去监督了,就是矿老板看见了,也要把这人狠狠训一顿,严重的还要罚款。在这一点上,安全生产科与矿主们的立场几乎是一致的,也许他们的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平安。

只有保证不出事故,企业的生产才能不受影响,老板们才能挣着钱。所以,在兴寿镇,凡守法经营的企业老板们,都是欢迎安全生产管理科的同志们的,他们愿意接受监督、接受检查。郑科长说:“这些老板们也大都是山里人,很朴实,一般情况下对工作很配合。”

这种配合,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镇上的工作做得是到位的。常年的各种检查,使得人们最终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成了自然、成了理念,或许,也就可以说,形成了安全文化的萌芽吧。

虽然人手很少,工作的任务量很重,但镇政府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点也不放松,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安全检查常常进行,每一次都一丝不苟。



镇党委书记在现场检查时穿了一双胶鞋,水却仍然湿到了他的裤腿儿。原来,鞋是漏的。



在兴寿镇,镇领导下基层检查安全是常事儿,像这样鞋子漏了的意外情况,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这一次,偏巧书记的鞋是漏的,人们的津津乐道中含着些调侃,也含着些敬佩。

2006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下,全镇30个自然村及50余家重点单位都与镇政府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并根据全年各阶段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签订了防火、预防煤气中毒、防汛抗旱、矿产资源管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等多项责任书。同时,各村委会还和生产经营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努力做到安全生产层层抓、层层管、责任层层分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我们在兴寿镇有关科室的工作总结中看到,按照“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的工作原则,安全生产管理科全年共进行各类安全检查150余次,下达整改通知单52张,消除事故隐患20余处;非煤矿山安全检查办公室共出动安全检查人员、车辆600余次,深入矿洞作业面检查180余次,其中的检查包括安全制度、作业面现场安全、职工安全教育等30多个方面,共开出安全检查单98张,处理违章作业50余次,消除现场危险浮石等各类事故隐患40余处。

关于安全检查,兴寿镇采取的方法是: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复查相结合,将监督、检查、落实、整改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检查工作充分体现“严、细、实”。

数字或许能说明一定问题,但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没有镇政府的统一调配与具体布置,即便签订了的安全生产责任书,也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比如针对事故救援预案,兴寿镇建立了联合救援机制。这项工作因走在前列,受到了北京市的表扬,镇长还在全市非煤矿山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介绍。

道理很简单:不可能每一家企业的救援力量都那么齐备,对于众多的乡镇小企业来说,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例如风机、水车、救援车等,各家企业有什么设备、危急时刻能调动多少力量,这些都签订有协议书,可以随时抽调。这样,由政府统一控制、统一调配,救援力量大大增强,企业却不需要太大投入。



王长远上任后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与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谈话。



王长远是新上任的主管副镇长。新领导上任,与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谈话,看起来好像很平常,但对于王副镇长来说,好像还并不完全是这么简单。他把科长郑维亮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亲自翻看着各种协议文件、管理制度,心中勾勒着未来的工作蓝图。

接下来,就是到重点企业全部走一遍。王副镇长告诫大家:“安全生产这一块,其实也没有别的诀窍,只有把该走的走到位,该说的说到位,才能确保不出事儿。”看着郑科长为了工作几乎不要命地干,晚上在医院输液、白天接着跑,他心疼地说:“我刚来,你可别倒下,得活着啊!”

虽然刚从区机关来到基层,但王长远却很快地和兴寿镇的人们打成了一片,接受了这里的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这就是乡镇干部的质朴:不愿意说那么多的大话、漂亮话,往往在调侃的语调中表达着严肃的思想。

兴寿镇是一个三乡合一的镇,在过去提倡‘镇镇有工业区、村村有工业大院’的时候,这里的企业数量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经过整顿,目前还有300多家,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很重。王长远说:“镇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我常跟大家说,别因为咱们的工作不到位,让人家领导丢了乌纱帽。”

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乌纱帽重要,但安全生产的责任更重要。每每遇到大风天气,镇长就亲自出发,干脆提前住到了山上——为什么?怕着火。要是万一发生火灾,火借风势长,谁都难控制局面。

乡镇的安全工作,随着季节的变化,一个中心任务接着一个中心任务。夏天要防汛,冬天要防火,元旦、春节两个节日,更是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兴寿镇山区面积很大,山上的区域救火车开不进去,一旦火情发生,再扑救可就很困难,所以一定要把防范工作做到家。而山前有十几个村庄,要是防汛工作做不好,出的肯定是大事儿,同样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每当听到消防车的警笛声,兴寿镇的领导们都不由自主地神经紧张起来,马上打电话问问有没有出什么事儿。有时候半路遇到,甚至开车跟上一段路,直到看着人家转弯了,确定不是往兴寿镇的方向走,才能放下心来。

另外,一些临时性的任务,比如不久前结束的草莓节,八方宾客云集兴寿,场面无比热闹,在这热闹之中,安全的弦儿,只能绷得比平时更紧。提起草莓节,我们不能不说——



草莓,汁多甜美,品味它的人们品味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安全生产管理,吁求的正是这样的幸福。



虽然只是北京周边的一个平凡小镇,但这一次的草莓节,却是一次全国性的活动。在兴寿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搭着大棚种草莓,北京市场上的草莓,大部分来自于此。“草莓”的名字,想起来就鲜亮而清新、多汁而滋润,但节日的承办者,付出的却是果实酝酿时的辛勤劳作。

有多少人能想到,骄艳欲滴的草莓,竟也与安全息息相关?

是的,冬季种草莓需要搭大棚,大棚里需要生火,生火要烧煤,就得防煤气中毒。对于当地人还好说,因为他们懂得烧煤时需要架烟囱,也知道煤气中毒有多厉害。可是那些外地来的务工人员呢?镇里得关心他们。为此,安全生产科的人员全体出动,一个炉子、一个炉子地查,查的都是细得不能再细的小事儿,比如风斗安装的角度对不对?只有风斗的角度对了,才能既保证把烟排出去,外面的风还吹不进来。

这就是基层安全管理人员要做的事情——那么琐碎、细小,但又那么重要,那么实在。虽然给予他们的是很微薄的薪水,但实际的工作,却需要安全检查人员具备很高的素质,比如个人水平,工作态度。有位同志感慨地说:“真是责任重大呀,努力干还觉得干不好呢,谁还敢掉以轻心!”

这种状况人人都知道,人人都能理解,但人人也都有些无奈。虽然不算太富裕,镇领导在大会上总是说:安全上凡需要钱都尽量满足,但一定要确保不出事儿!——“确保不出事儿”是一种期望,一种要求,一种与百姓生活贴得很近很近的承诺。

其中免不了会受一些委屈。比如过春节,五环以内不准放炮,城里的人就开车到兴寿来了。“噼里叭啦”,一阵带着色彩的响动结束,乘兴而来的人们又乘兴而归。可那漫山遍野都是一点即着的干草啊!有人问:出了事儿算谁的?

“在你的地盘上着了火,就是你的事儿!”——这是上级领导的回答,丝毫也不容置疑。

合理吗?合理。

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毫无保留地投入一切,或许,这正是乡镇安全管理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5-5-10 18:35 , Processed in 0.02557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