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

[复制链接]

3142

主题

0

好友

534

积分

安评小学三年级

Rank: 3Rank: 3

贡献
0 个
金币
534 个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帖子
31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1 20:51: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752—1997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外观质量检查、尺寸、外压荷载、内水压、保护层厚度、吸方率、混凝土强度等试验用的试件、仪器设备和量具、试验方法、试验步骤、结果计算及试验报告。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14—85 游标卡尺  
  GB 1215—87 深度游标卡尺  
  GB 1226—86 一般压力表  
  GB 3719—88 工具显微镜  
  GB 9056—88 钢直尺  
  GB 9057—88 单杠式内径千分尺  
  GB 10633—89 钢卷尺  
  GB 11836—89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GB 11837—89 混凝土管用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方法  
  GB/T 13283—91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用检验仪表和显示仪表精确度等级  
  GB/T 13335—91 磁弹性测力称重传感器  
  GBJ 107—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露筋  
  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3.2 裂缝  
  混凝土表面存在的伸入混凝土内的缝隙。  
3.3 合缝漏浆  
  混凝土表面在管模合缝处因水泥浆流失露出砂、石。  
3.4 麻面  
  混凝土表面出现的较为密集的小孔。  
3.5 蜂窝  
  混凝土表面因缺少水泥砂浆而形成的石子外露和空洞。  
3.6 粘皮  
  混凝土表面因水泥砂浆被管模粘连而造成的粗糙不平。  
3.7 塌落  
  钢筋骨架内侧管壁混凝土坠落。  
3.8 空鼓  
  混凝土内部局部出现的空气夹层。  
3.9 拐点  
  承插式管的承口外斜坡与筒体平直段交界处。  
4 仪器设备  
  外观质量检查、尺寸、外压荷载和内水压试验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和量具见表1(略)。  
  检验仪器和显示仪表必须满足被测值在仪表全量程的1/5~2/3范围内,检验仪表、显示仪表和量具精确度的选择应符合GB/T 13283的规定,并满足GB 11836等标准中各项技术要求对测量精确度的要求。  
  尺寸的测量读至量具的最小分度值。   
5 试验方法  
5.1 试件  
  各项试验用试件应满足混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标准的规定。  
5.2 外观质量  
5.2.1 露筋  
  a) 目测管体表面有无露筋;  
  b) 用钢卷尺测量露筋的长度。  
5.2.2 裂缝  
  a) 检查管体表面有无可见裂缝;  
  b) 用读数显微镜或混凝土裂缝检验规测量裂缝的最大宽度;  
  c) 用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裂缝长度。  
5.2.3 合缝漏浆  
  a) 目测管体在管模合缝处有无漏浆;  
  b) 用20#铁丝和钢直尺测量漏浆深度;  
  c) 用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每处漏浆的长度;  
  d) 用钢直尺测量漏浆处的最大宽度。  
5.2.4 蜂窝、麻面、粘皮、塌落和空鼓  
  a) 目测管体在有无蜂窝、麻面、粘皮和塌落,用250g铁锤敲击和宾表面,依据声音的差异确定管体有无空鼓,并用色笔标出空鼓的范围;  
  b) 用20#铁丝和钢直尺测量蜂窝的最大深度;  
  c) 用拉线和钢直尺测量最大粘皮深度;  
  d) 上述缺陷的面积都视为一个长方形,用钢卷尺测量上述缺陷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  
5.2.5 端部碰伤  
  a) 目测管两端部有无碰伤;  
  b) 用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碰伤处的环向长度和纵向深度。  
5.2.6 外表面凹坑  
  a)目测管体外表面有无局部凹坑;  
  b)对直径小于或等50mm的凹坑,用钢直尺和深度游标卡尺测量,钢直尺沿着管的纵向竖放在管体表面,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凹坑底部至管体表面的最大距离。  
5.2.7 将以上检查项目的检查情况填写在表2(略)。  
5.3 尺寸  
5.3.1 测点位置  
  a)各项尺寸测点的环向位置均与合缝线成45°圆心角,见图1(略);  
  b)公称内径测点的纵向位置如下:  
  套环式管和企口式管在任一端测量,承皇式管在插口端测量;  
  公称内径等于或小于300mm时,测点位置距管子端部100mm;  
  公称内径大于300mm时,测点位置距管子端部200mm。  
5.3.2 管长L  
  a)每根管在相互对应的位置测量两管的长度值;  
  b)对于套环式、企口式管,用钢卷尺在管的外表面测量,钢卷尺必须紧贴管外表面并与管体轴线平行,管两端测AB的最上长度即为管的长度L。见图2a(略)和b(略);  
  c)对承插式样管,用钢卷尺和靠尺在和宾内表面测量,靠尺必须紧贴管内表面并与管体轴线平行,钢卷尺沿靠尺侧面与和管内表面接触,测量插口端部A点至承口立面B点的最小长度,AB即为管的长度,见图2c(略)和d(略)。  
5.3.3 管壁厚度h  
  a)目测管壁厚度是否均匀,在厚芳最大和最小处测量两个厚度值(浮浆层不计入内);  
  b)对套环式管,任选一端,用钢直尺测量;  
  c)对企口式管,任选一端用角尺和钢直尺测量,如图3a(略)所示;  
  d)对承插式甲型接口管在插口端用钢直尺测量;  
  e)对承插式乙型接口管用游标卡尺或专用量,测量止胶台与插口工作面交界处的厚度,如图3b(略)的慰。  
5.3.4 公称内径D0  
  a)每根管测量两个公称内径值,测点位置按5.3.1的a和b确定;  
  b)用内径千分尺或专用量具测量;  
  c)将内径千分尺固定测头紧贴在一个测点N1(或N2)上,使可调测头沿通过相对测点N3(或N4)的弧线移动,N1N3、N2N4的最大值即为管子内径。  
5.3.5 插口工作面直径D6、D6和止胶台外径D5。  
  a)按5.3.1在插口工作面与止胶台交界处,止胶台外缘分别确定D6、D6和止胶台外径D5的环向测点,并用色笔做好标记。每根管D6、D6、D5各测两个值,测量位置如图4(略)所示;  
  b)用游标卡尺或专用量具测量。  
5.3.6 承口工作面直径D3  
  a)按5.3.1在工作面与承口外倒坡的交界处确定测点位置,每根管测两个值;  
  b)检验量具同5.3.4b;  
  c)将内径千分尺或专用量具的固定测量头紧贴在一个测点上,使可调测头沿通过相对测点的弧线移动,其测量的最大值即为管的承口工作面直径D3,见图5(略)。   
5.3.7 企口式接口尺寸L1、L2和m1 s1、m2 s2  
  a)按5.3.1在企口式管二端确定环向测点位置,每根管每端各测量两个值;  
  b)用钢直尺和角尺测量企口长度L1和L2,如图6b(略)和c(略)所示;  
  c)用钢直尺和角尺测量m1 s1、m2 s2,如图6d(略)和e(略)所示。  
5.3.8 弯曲度δ  
  a)目测管体弯曲情况,有明显弯曲的管子,测其最大弯曲处的弯曲度;无明显弯曲的管子,按本标准5.3.1在管两端确定两对测点的环向位置;  
  b)企口式管和套环式管测点在距管两端50mm处,承插式甲型接口管,测点一点在距插口端50mm处,另一点在管体的平直段上距拐点50mm处,承插式乙型接口管测点一点在管的止胶台内侧50mm处,另一点在管体的平直段距拐点50mm处,见图7(略);  
  c)将相同厚度的垫块(网质或硬质塑料)放在管体测点上,紧贴垫块拉弦线,用钢直尺测量弦线与管外表面之间的最大值;  
  d)测量测点之间的距离;  
  e)弯曲度δ按式(1)计算。  
δ(%)=

×100 ………………………………(1)  
5.3.9 尺寸测量结果按表3(略)记录。  
5.4 外压荷载  
5.4.1 采用三点试验法,通过机械压力的传递,试验管子的抗裂荷载和破坏荷载。  
  试验安装示意图见图8(略)。  
5.4.2 试件  
  试件一个,为整根管或从管体上截取长度不小于1m的圆柱体;  
  自然养护的管龄期不少于28天;  
  蒸汽养护的管龄期不少于14天。  
5.4.3仪器设备见表1(略),外压荷载试验机技术要求见附录A。  
5.4.4 试验步骤  
  a)检查设备状况,设备无故障时方可试验;  
  b)将试件安置于外压试验机的下支承梁上,使管的轴线与两根硬质木梁平行。然后将上支承梁安置于管上,使上、下支承梁与管的轴线平行;  
  c)开动外压试验机油泵,使压板与上支承梁接触,按每分钟不大于5kN/m的加荷速度均匀加荷;  
  d)按裂缝荷载的加荷速度分级加荷,每级加荷量为裂缝荷载的20%,恒压1min。逐级加荷至裂缝荷载的80%时,观察有无裂缝宽度较小或无裂缝,可继续加荷至裂缝宽芳达到0.2mm,读取裂缝荷载值。  
  e)继续按破坏,若未破坏可继续按破坏荷载的10%加荷至破坏荷载,恒压3min,检查破坏情况,如仍未破坏可继续分级加荷至破坏。  
5.4.5 管体已经破坏不能继续能受荷载时的荷载值为破坏荷载。  
5.4.6 裂缝荷载和破坏荷载试验记录见表4(略)。  
5.4.7 结果计算  
  外压试验荷载值按式(2)计算。  


………………………………(2)  
式中:F——总荷载值,kN;  
   L——管体圆柱体部分实际受压长度,m;  
   P——试验荷载值,kN/m。  
5.5 内水压  
5.5.1 试件同5.4.2。  
5.5.2 试验设备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5.5.3 试验步骤:  
  a)检查试验机压力表的量程是否与试验的管子检验压力相答,检查设备状况,设备无故障时方可试验;  
  b)擦掉管体表面附着水,清理管的两端;  
  c)将管子安置在试验机两堵头板之间,管的两端与堵板连接处垫橡胶板(或麻垫圈),使管体轴线与堵板中心对正,将两个堵头锁紧,然后向管内充水;  
  d)管内充满水排尽管内残余空气,后关闭排气阀门,开始采用加压泵加压;  
  e)试压制度见表5(略)。  
  f)在规定的试验压力下,观察管体表面渗漏情况,并作好记录。  
5.6 保护层的试验压力下,观察管体表面渗漏情况,并作好记录。  
5.6.1 试件  
  测定保护层厚度的试件可从下列管上抽取:  
  a)外压荷载试验的管;  
  b)同批产品中因搬运损坏的管;  
  c)在同批产品中随机抽样的管。  
5.6.2 测点位置  
  a)测点的纵向位置:  
  企口式管和套环式管测点A和C各距两端面200mm,测点B在和宾中部;  
  承插式管测点A在拐点处,测点B在管的中部,甲型接口和管测点C距插口端面200mm,乙型接口管测点C距止胶台50mm;  
  b) 测点在环向截面的分布,应使三点与贺  
5.6.3 试验步骤  
  a) 用凿子或冲击钻在测点处将管体表层混凝土凿去,不得损伤钢筋,使钢筋骨架的环向筋暴露,清除钢筋表面浮灰;  
  b) 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环筋表面到管体表面的距离,即为保护厚度,测量时深度游标卡尺底座的长度方向应与管的轴线平行;  
  c) 对于公称内径等于或小于φ600mm的管,因凿去管体内壁表层混凝土困难,凿通测点,可用钢卷尺(或钢板尺)测量测点处管壁厚度,用游标卡尺测量环向钢筋直径,内保护层厚度可按式(3)计算。  
t内=h-(t外+d)  
式中:t内——内保护层厚度,mm;  
   h——管壁厚度,mm;  
   t外——外保护层厚度,mm;  
   d——环向钢筋直径,mm。  
   d)保护层厚度亦可在测点处钻取一个试样并进行测量。  
5.7 吸水率  
5.7.1 试件  
  从外压荷载试验后的管两端和中部各取一块试件,截取试件的面积不得小于100cm2,钻取芯样直径不得小于5cm,试件厚度与管壁厚度相同;  
5.7.2 试验设备  
  a) 混凝土切割机或金刚石钻机;  
  b) 托盘天平,最大称量10kg,感量1g;  
  c) 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  
  d) 水槽。  
5.7.3 试验步骤  
  a) 将试件放入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内,彼此距离2~5cm;  
  b) 将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温度升至(110±5)℃,对试件进行鼓风干燥,干燥处理时间按表6(略)规定;  
  c) 试件在干燥处理的过程中,在不小于6h间隔内连续在热状态下称量两次,试件质量减少≤0.1%,就认为试件已到恒重;  
  d) 从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中取出试件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称其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1;  
  e) 称重后的试件放入盛有净水的水槽内,水温为(20±3)℃,水面高出试件5cm,浸泡24h后,取出用湿毛巾擦去表面附着水,并立即称其含水状态下的质量G2。  
5.7.4 结果计算  
  a) 每个试件的吸水率按式(4)计算。  


×100% ………………………………(4)  
式中:W——吸水率,W;  
   G1——试件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G2——试件含水状态下的质量,g。  
  b) 取三个试件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吸水率,计算至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5.8 混凝土强度  
5.8.1 试件的制作、养护及立方试件抗压强度试验,见GB 11837。  
5.8.2 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按GBJ 107。  
6 试验报告  
  按表7-1(略)、7-2(略)、7-3(略)、7-4(略)提出试验报告。  
                                    
                  
              
            
            
              
            
            
              源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5-5-12 13:18 , Processed in 0.03901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