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贡献
- 0 个
- 金币
- 0 个
- 在线时间
- 11 小时
- 帖子
- 930
|
<p></p><p>***煤矿</p><p>安 全 评 价 报 告</p><p></p><p>编写:</p><p>会审:</p><p>审核:</p><p>批准:</p><p></p><p>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煤矿安全评估评价中心<br/>安全评估资质证书编号:2003001</p><p></p><p>目录<br/>前言 4<br/>1 概述 5<br/>1.1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 5<br/>1.2 安全评价依据 5<br/>1.3 煤矿概况 7<br/>1.4 煤矿生产概况 14<br/>2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16<br/>2.1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16<br/>2.2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 16<br/>2.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场所 23<br/>2.4 事故隐患及其存在场所 24<br/>3 安全管理评价 29<br/>3.1 安全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分析 29<br/>3.2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方法和过程 30<br/>3.3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30<br/>4 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 31<br/>4.1 各系统安全评价方法、过程及结果 31<br/>4.2 矿井安全评价方法、过程及结果 35<br/>5 定性、定量评价 36<br/>5.1 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36<br/>5.2 矿井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综合评价 37<br/>6 安全措施及建议 37<br/>6.1 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 37<br/>6.2 安全技术措施及建议 39<br/>7 安全评价结论 43</p><p></p><p></p><p></p><p></p><p></p><p></p><p></p><p></p><p><br/>前 言<br/>煤矿安全评价是深化巩固煤矿安全综合治理成果,是煤矿全面执行《安全生产法》基本要求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6号令《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第三条"煤矿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安全评价"的有关精神,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煤矿安全评估评价中心受茶陵县潞水镇布子坑煤矿委托,对该矿进行安全评价。<br/>2004年6月3日,该中心组织评价人员本着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该煤矿的生产系统及生产保障系统进行了现场资料收集。评价组根据矿井现状,从"安全管理、采煤掘进、一通三防、机电运输、防治水"五个方面向该矿提交了《茶陵县潞水镇布子坑煤矿安全隐患整改建议》,并由县煤炭行业管理办督促整改,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报告。<br/>本次煤矿安全评价,是基于该矿生产现状作出的评价结论。而煤矿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既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又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可能使矿井安全状况发生变化。因此,布子坑煤矿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现场管理,保证人、财、物等保障措施的到位。对本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应认真组织实施。<br/> 在该煤矿的安全评价过程中,湖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长沙站对评价工作进行了指导,茶陵县煤炭行业管理办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作,该煤矿也给予了积极配合,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煤矿安全评估评价中心全体员工在此深表感谢!<br/>1.概 述<br/>1.1 安全评价对象及范围<br/>1.1.1评价对象<br/> 本次进行煤矿安全评价的对象是湖南省茶陵县潞水镇布子坑煤矿,该矿是一家基建煤矿,有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等有效证件。现已按《湖南省茶陵县潞水镇布子坑煤矿补充初步设计》完成基建项目,须进行验收之前的安全评价。<br/>采矿许可证号:4300000340619;<br/>矿长资格证:0011365;<br/>矿长安全资格证书号:20030075。<br/>1.1.2评价范围<br/>本次煤矿安全评价范围是布子坑煤矿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及其工艺、场所、设施、设备。<br/>具体评价范围包括:该矿地面及井下+405m以上水平(现生产水平)开采系统、通风系统、瓦斯及煤尘爆炸防治系统、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系统、防灭火系统、防治水系统、监测系统、爆破器材储存及运输系统、提升及运输系统、压气及其输送系统、供电系统、救护系统、通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卫生保健与健康监护系统等是否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br/>1.2 安全评价依据<br/>1.2.1 国家法律依据<br/>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br/>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1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br/>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br/>1.2.2行政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依据<br/>⑴.《煤矿安全规程》(2001年版)。<br/>⑵.《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2003年制定)。<br/>⑶.《煤矿爆炸器材管理规定》(煤安字(1996)第510号)。<br/>⑷.《安全评价通则》(煤安监技装字[2003]37号)。<br/>⑸.《煤矿安全评价导则》(煤安监技装字[2003]114号)。<br/>⑹.《矿井通风质量标准及检查评定办法》<br/>1.2.3 地方法规依据<br/>⑴.《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暂行办法》(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2004年4月23日发布)。<br/>⑵. 《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2004年4月23日发布)。<br/>1.2.4 煤矿设计资料依据<br/>⑴《湖南省茶陵县潞水镇布子坑煤矿补充初步设计说明书》(郴州市煤矿基建设计室,2003年11月)<br/>⑵《湖南省茶陵县布了坑煤矿安全专篇》(郴州市煤矿基建设计室,2003年11月)。<br/>⑶《湖南省茶陵县布子坑煤矿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湖南第一工业设计院,2003年8月)。<br/>1.3 煤矿概况<br/>1.3.1 煤矿基本情况<br/>布子坑煤矿属镇办集体企业,始建于1988年,至2004年已有6年,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基建工程时断时续,目前处于基建基本完成、生产试运行阶段。该矿实行矿长负责制,现任矿长杨少华,另设生产、安全副矿长各1人。现有职工30 人,其中井下职工25 人(包括采掘、安检、瓦检、放炮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地面管理人员5 人。该矿管理人员主要由股东组成,目前尚未配备专职专业技术负责人。持特种作业证上岗人员见表⑴。<br/> 持特种作业证上岗人员 表⑴<br/>工 种姓 名证书编号<br/>安全检查员<br/>瓦 检 员杨少华43601221020193<br/>井下电钳工<br/>放炮员龙建华湘茶公爆字03N144号<br/>放炮员刘宣雄湘茶公爆字11号<br/>1.3.2矿井位置及交通<br/>布子坑煤矿位于茶陵县城北西13Km的潞水镇碣石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9′36″-113°30′03″,北纬26°54′30″-26°54′56″。<br/>该区域内已有湘东铁路由浙赣线醴陵站通达茶陵,再到附近的清水铁矿。茶陵至清水县级公路从矿井东部通过,106国道横穿茶陵县城,茶陵县城为茶-醴铁路终点。与矿区相联的交通较为方便。但矿区内交通不便,仅有简易盘山公路与矿井相接。<br/>1.3.3 自然经济地理<br/> 该井田内为丘陵地貌,地势为中间高、四周低,地势陡竣,植被繁茂。最高山峰海拔标高+774.09m,最低山峰海拔标高+314.4m,一般标高为+410~+65Om。<br/> 井田范围内水系不甚发育,仅有附近的山沟小溪。井口附近无较大溪流,矿井主要靠流经工业场地附近山涧小溪之水为水源。基本能满足矿井生产、生活用水。旱季亦可利用井下水,经处理后作为补充水源。因此,水源可靠。<br/>矿井供电取自湘东铁矿潞水分矿变电所的6kV线路,现为矿井唯一供电线路。<br/> 矿井尚未安装程控电话,对外通讯联络主要依靠中国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移动通信网。在当地配置移动通信入网非常便利,因此通信条件亦具备。<br/>本区经济作物以木材、油茶、油桐为主,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茶陵"三宝":生姜、白芷、大蒜。经济一般,不算十分富裕。区内工业除清水铁矿采铁矿石外,其次以采煤为主。乡办、村办及股份制小煤矿较多,且较集中。另外采铁、炼铁的亦较多。<br/>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40°C。冬季寒冷,最低度为-9°C,年平均气温为 17.3°C。雨季多集中在春季和冬季,年平均降水量达1360mm。最大降水量达1945.3mm(1944年)。风向冬季多北北西风,夏季多南风。<br/>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地区为非抗震设防区。<br/>1.3.4井田地质特征<br/>1.3.4.1 地层<br/>井田范围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3)、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Plq)、当冲组(P1d)、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侏罗系中统(J2)、下统(J1)及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为含煤岩系。<br/>⑴.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br/>为灰色厚层状、块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灰岩,厚295~659m。与上覆地层栖霞组呈整合接触,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呈断层接触。<br/>⑵.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br/> 为深灰色灰岩、含隧石条带或团块状灰岩,厚38~415m ,与上覆二叠系龙潭组呈断层接触,与二叠系当冲组呈整合接触。<br/>⑶.二叠系下统当冲组(Pld),<br/>上部含锰硅质层及含锰硅质灰岩。下部为灰黑色中厚层硅质灰岩、硅质岩。厚15~549m,产湖南菊石、费伯克蜒、鱼鳞贝、马丁贝。与上覆龙潭组,下伏栖霞组呈整合接触。<br/>⑷.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1):<br/>为本井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三角洲相的砂泥质含煤沉积,以"龟形结核泥岩"为标志,可分为下部不含煤段和上部含煤段。不含煤段由深灰、灰褐、灰绿等色的细粒至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等组成,常含菱铁矿结核,厚约300m。含煤段一般由灰白色、浅灰色及灰绿色中至厚层状细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或含砾砂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煤组成,含煤3层,可采煤1层,煤层厚度变化大。含煤地层厚度约290m ,分布于本区中部。本井见可采煤一层。<br/>⑸.侏罗系下统(Jl):<br/>上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含煤线及薄煤层2~3层。下部页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底部砾岩。厚大于76m。与下伏二叠系龙潭组及上覆侏罗系中上统均呈不整合接触。<br/>⑹.侏罗系中统(J2):<br/>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厚大于181m。<br/>⑺.第四系:<br/>主要有砂砾、粉砂质粘土及耕植土,大部分为坡积物及残积物,厚0~10m。<br/>1.3.4.2构造<br/>布子坑煤矿位于茶永断陷盆地北缘,褶皱、断裂构造较为发育。<br/>⑴.褶皱<br/>布子坑煤矿主要为一背斜构造,隐伏在侏罗纪地层之下,轴向北东15°,向北东倾伏,东翼倾角较缓,西翼较东翼倾角稍陡,倾角50°左右,被一与轴向大致平行的压性断裂斜切。布子坑煤矿位于该背斜西翼矿井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一般45°左右。<br/>⑵.断裂<br/>本区断裂构造不甚发育,有F1、F2、F3断裂。F1为压性断裂,位于矿井东侧,走向北东15°左右,倾向北西,倾角65°左右:该断裂使二叠系下统龙潭组与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呈断裂接触。F2位于矿井西侧,走向北西350°,倾向南东,倾角60°左右。产于侏罗系中,使侏罗系下统与中统呈断层接触。F3断裂位于本井北部,被Fl断裂截接,走向310°,倾向北东,该断裂使二叠系下统当冲组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及侏罗系下统呈断层接触,此三断裂对本井煤层均无破坏作用。<br/>1.3.4.3 煤层<br/>本井田含煤仅见3层,自下而上,依次为1、2、3煤层。其中3煤层矿井内发育,为可采煤层;1、2煤层矿井内不发育,仅见煤线,为不可采煤层。3煤层下距2煤层14m,顶底板为石英砂岩、局部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度0~3.0m,平均0.9m。+405m标高沿煤编录长130m,可采长度90m,长度可采率为69.2%,属较稳定煤层。<br/>1.3.5水文地质条件<br/>布子坑煤矿属中低山区地形,沟深谷窄,岩石裸露开放,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区内植被发育,为地下水的补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山间小溪,且矿井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本区含煤地层主要为龙潭煤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碎屑沉积,厚度大,含水性弱。含水层分布地势高,且地形坡度较陡,地表水排泄通畅。但本区碳酸盐岩层分布较广,富含岩溶裂隙水,F3断裂切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与下统当冲组,使龙潭组裂隙含水层与当冲组岩溶裂隙水发生水力联系。<br/>矿井排水量具有随降雨量和开采走向长度增加而增加的规律,另随巷道所揭露的岩性、构造破碎带及裂隙的含水性而有小幅变化。生产主井涌水流量一般为80m3/h。<br/>本井为新建矿井,地表无老隆水,未来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为大气降水及岩溶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br/>1.3.6矿井其他开采技术条件<br/>1.3.6.1煤质<br/>本区煤质属中~富灰、特低硫、中等发热量的无烟煤。除作民用煤外,还可作为动力用煤。 原煤水份为2·38~2.90%;原煤灰份为32.86~38.26%;原煤挥发份2·82~3.67%;原煤硫份为 0·14~0·18%;原煤发热量为 19.59~21.72MJ/kg。<br/>1.3.6.2煤层顶底板<br/>本区可采3煤层顶板岩性为石英砂岩,局部为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主要成分为石英、次为长石,含少许泥质。胶结物为硅质,中厚层状至厚层状,坚硬、抗风化、抗压强度大。本井沿煤层掘进,自开拓以来,未发生过冒顶现象,煤巷大部分不需支护,属Ⅲ级顶板。采掘过程中,只有在遇砂质泥岩、泥岩顶板和局部构造变化较大或煤层平缓的地方,采用木支护。<br/>1.3.6.3瓦斯、煤尘及自燃性<br/>⑴.瓦斯:本井未进行过瓦斯等级鉴定,但与之相邻的潞水矿区清水煤矿在1995年9月,实测CH4绝对涌出量为0·1896m3/min, CO2绝对涌出量0·l516m3/min;CH4相对涌出量为3.64m3/t·d,CO2相对涌出量为2.91m3/t.d,属低瓦斯矿井。本井可与之类比,但今后生产过程中,应由有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加强监测和防范,确保安全生产。<br/>⑵.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br/>煤尘爆炸: <br/>本井未做煤尘爆炸性试验,根据公式:Vad/(vad+FC)Xl00%计算,煤层爆炸性指数小于 10%,故为煤尘无爆炸性危险,但还需取煤样由有资质的鉴定单位作出鉴定结论。<br/> 煤的自燃:矿井开掘以来,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从未发生过煤的自燃现象。但须送样经有资质单位进行煤样分析,以进一步鉴定其煤层的自燃性。<br/>1.3.6.4地温<br/> 矿区属地温正常区,地温一般小于30摄氏度,地温梯度小于3摄氏度/百米。在矿区开采历史中从未发现地温异常点。个别矿井温度高是由于通风条件差或煤的人为燃烧所至。布子坑煤矿未见地温异常现象。 <br/>1.4 煤矿生产概况<br/>布子坑煤矿设计能力3.0万吨/年。用平硐开拓方式,主井井口坐标为:X=2977583,Y=38449906,Z=405.0m;风井井口坐标为:X=2977605,Y=38450000,Z=430.0m。现开采+405m标高以上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3煤层。<br/>矿区范围由以下5个拐点坐标圈定:<br/>1.X=2977640; Y=38449660;<br/>2.X=2978445 ; Y=38450260;<br/>3.X=2978420 ; Y=38450450;<br/>4.X=2977830 ; Y=38450430;<br/>5.X=2977500 ; Y=38449860;<br/>准采高程为+450至+370m,矿区面积为0.3825 km2。<br/>根据2003年1月湖南省地质勘查局416队编制的"资源储量报告", 确定浅部边界为+450m标高,深部边界至+370m标高煤层底板等高线,在井田控制范围内矿井主采3煤层共有122b级储量6.0万t,333级储量8.5万t。(因资源较少,考虑全部利用),回采率取85%,预计可采储量11.3万t(除去煤柱1万t)。<br/>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t/a。年工作日为330d,每天三班生产,净提升时间为16h。<br/>矿井服务年限(N):<br/>N=可采储量/(矿井生产能力×储量备用系数)<br/>=11.3/(3×1.4)<br/>=2.7a<br/>矿井服务年限2.7a,服务年限较短,未达到有关规程规范要求,主要原因是井田范围小,储量不够,但茶陵县为缺煤地区,开发此矿床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br/>采煤方法:矿井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爆破落煤、人工攉煤、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的回采工艺;采煤工作面采用单柱支护,采空区一般不管理,木支柱不回收,任其自然垮落,垮落时间为2年左右。掘进工作面:岩巷一般不支护,岩、煤巷破碎段局部砌碹或局部挂梁、支护。<br/>提升运输:矿井属平硐开拓不需绞车提升,回采煤自溜至煤层运输巷临时斗口内,装入0.75T的侧卸式矿车,人力直接将煤、矸经煤、岩平巷、主平硐推至地面煤场,用汽车外运。<br/>矿井供电:取自湘东铁矿潞水分矿变电所的6kv线路,单回路,380V下井,装备有两台15kw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br/>矿井通风: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方式,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矿井通风系统:由+405m平硐进风→石门→3煤层采空区→+430m总回风平硐→风井。风井装备有2台YBF-NO7.1型轴流式主要通风机,功率为7.5Kw和5.5KW。 +405m运输大巷内装有2.2kw局部通风机向掘进工作面供风,目前矿井尚无工作面(3煤工作面已开始切割)。掘进工作面瓦斯浓度均在0.2% 左右,井下无瓦斯积聚现象。矿井配备有专职安全员,并配备有两台完好的光学瓦斯检定仪。<br/>矿井排水 :矿井现生产水平为平硐,矿井水利用主平硐水沟,自流排出。</p><p>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br/>2.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方法与过程<br/>根据煤矿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回采工艺、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及《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识别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br/>2.2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br/>2.2.1顶板管理危险性分析<br/>顶板事故是碣石村煤矿区的多发事故,布子坑煤矿引发顶板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br/>⑴. 在急倾斜工作面开采,支护不符合要求,单支柱、材径小,排距、柱距过大,无两个安全出口,有顶板垮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⑵.采用不规则的壁式采煤法,采空区一般不管理,木支架不回收,任其自然垮落,有顶板突然大面积垮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⑶. 急倾斜工作面与通风行人天眼及溜煤天眼连接处未加强支护,顶板来压时,局部形成应力集中区使巷道垮塌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⑷.架棚巷道有断梁折柱,如不及时维修,有支架垮塌、顶板冒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⑸.架棚巷道掘进工作面放炮前未加固10m内的支护,有放炮时崩倒支架、顶板冒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⑹.煤巷及半煤岩巷掘进采用单梁或倒"L"型支护,支护形式不符合要求,不能承受矿山压力,顶板来压时有顶板冒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⑺.掘进巷道遇松软岩层或过断层破碎带时未进行前探支护,有矸石冒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⑻.岩巷掘进工作面未支护,若不注意敲帮问顶,有松动矸石掉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⑼.+405m主平硐、石门;+430m回风平硐、石门等永久性巷道岩石破碎地段及与其他巷道连接处未支护或支护不符合要求,岩石有松动离层现象,如不定期派人处理松动矸石并及时支护,有松动矸石掉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⑽. 在急倾斜工作面作业,人员有坠落的危险。<br/>2.2.2.瓦斯窒息危险性分析<br/>瓦斯窒息事故在碣石村煤矿区也是不容忽视的易发事故,布子坑煤矿导致瓦斯窒息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br/>⑴.矿井煤层的瓦斯含量低,瓦斯涌出量小,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容易产生麻痹思想,而忽视通风瓦斯管理,违章指挥职工进入盲巷、危险区域作业,有人员窒息伤亡的危险。<br/>⑵.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淡薄,违章冒险进入危险区域作业,有造成人员窒息伤亡的危险。<br/>⑶.采空区和废弃巷道不及时密闭,临时停工、停风的巷道不按规定打好栅栏,设置警示标志和瓦斯牌板,或已有的栅栏和密闭不符合规定,人员误入盲巷或密闭内,有造成窒息伤亡的危险。<br/>⑷.井下无风或微风作业,作业人员有可能在工作过程中缺氧,造成窒息伤亡。<br/>⑸.矿井未编制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后恢复通风、排除瓦斯和送电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后容易造成瓦斯积聚,有造成人员窒息伤亡的危险。<br/>⑹.矿井掘进工作面不作业时局部通风机停止供风、通风机吸循环风、不合理的串联通风,均容易造成瓦斯积聚,有造成人员窒息伤亡的危险。<br/>⑺.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不装设甲烷传感器,容易造成瓦斯超限作业,有人员窒息伤亡的危险。<br/>⑻.采掘工作面误穿老采空区,有毒有害气体突然涌出,有造成人员窒息伤亡的危险。<br/>2.2.3矿井火灾危险性分析<br/>布子坑煤矿引发矿井火灾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br/>⑴.若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自我约束不严,入井检身制度不严格执行,职工携带烟火下井而在井下吸烟,乱丢烟头有引发矿井火灾的危险。<br/>⑵.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齐全,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电缆老化、不阻燃或电缆连接有明接头等,极易造成电气短路,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危险。<br/>⑶.矿井地面不安装避雷设施,下井管线无可靠的保护接地,地面、井下有发生雷电火灾的危险。<br/> ⑷.井下局部通风机使用非阻燃化纤风筒,遇火源有产生矿井火灾的危险。<br/> ⑸.井下采掘工作面放炮使用非煤矿许用炸药或变质炸药,有产生矿井火灾的危险。 <br/> ⑹.井下使用茅柴代替挡矸帘,遇火源时有产生矿井火灾的可能。<br/>2.2.4提升运输危险性分析<br/>该矿属平硐开拓,无提升设备。人力推车运输事故也是煤矿生产的易发事故,引发运输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br/>⑴.主平硐、石门、岩煤平巷人力推车运输,轨道和巷道不按设计施工,有挤伤人员或损坏设备的危险。<br/>⑵.主平硐、石门、岩煤平巷推车时不注意前方,前方有人或障碍物时、接近道岔、弯道、风门及硐室出口时不能及时发出警号,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险。<br/>⑶. 主平硐、石门、岩煤平巷推车时一次推车数量、推车间距不符合规定、巷道坡度大于7‰、放飞车等,均有发生跑车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险。<br/>⑷.地面煤坪轨道架空,使用侧卸式矿车运输,卸煤时若操作不当,有翻车伤人的危险。<br/>2.2.5触电危险性分析<br/>布子坑煤矿引发触电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br/>⑴.由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直接向井下供电,矿井不能实现漏电保护,人员接触电气设备,有触电伤亡的危险。<br/>⑵.井下电气设备保护接地不良、无主接地极,有造成人员触电伤亡的危险。<br/>⑶.井下电缆连接不符合规定,有明接头,或使用带电的裸露电缆等非矿用防爆设备,有造成人员触电伤亡的危险。<br/>⑷.井下电缆不按规定悬挂,电缆接头、接线盒可能进水漏电,有造成人员触电伤亡的危险。<br/>⑸.采掘工作面煤电钻不按规定使用综合保护装置,有因煤电钻漏电而造成人员触电伤亡的危险。<br/>⑹.违章带电操作,有触电伤亡的危险。<br/>2.2.6放炮管理危险性分析<br/>⑴.井下若不严格火药管理,将电雷管、炸药分开运送,分开存放于专用爆炸材料箱内并上锁,爆破时不将爆炸材料箱放到警戒线以外的安全地点,电雷管、炸药乱丢乱放,则有电雷管引爆炸药而造成人员伤亡和井巷破坏的危险。<br/>⑵.放炮员若不随身携带放炮器钥匙,且使用固定母线放炮,有因误操作启爆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br/>⑶.采掘工作面放炮时,若不按规定撤人、停电、警戒,有造成人员误入,导致伤亡的危险。<br/>2.2.7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分析<br/>评价人员通过对布子坑煤矿井下现场检查、地面资料收集,对该矿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矿井的频发事故为瓦斯窒息、顶板事故和运输事故;瓦斯爆炸和矿井水灾是该矿的重大危险因素。<br/>2.2.7.1瓦斯爆炸危险性分析<br/> 引发矿井瓦斯爆炸的危险源包括:<br/>⑴.碣石村煤矿区煤层瓦斯含量低,煤矿大多开采浅部煤炭资源,利用自然通风能够稀释部分矿井瓦斯,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频率较小。因此,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因对瓦斯危害性的认识严重不足而忽视通风瓦斯管理,忽视职工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通风瓦斯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有引发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⑵.通风系统不完善,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很弱。总进风巷与总回风巷之间的联络巷道不安装控制风门或控制风门不符合通风质量标准,矿井风流短路;主要通风机随意停开;矿井通风网路长,通风阻力大,主要通风机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超通风能力生产,通风系统不稳定;造成矿井瓦斯积聚。瓦斯积聚到爆炸浓度范围时,存在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⑶.局部通风管理不到位:不合理的串联通风、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吸循环风、采掘工作面微风作业和无风作业、废巷和盲巷封闭不及时等,均可引起瓦斯积聚,瓦斯浓度上升到5%~16%爆炸范围时,遇火源就会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⑷.井下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电缆连接有明接头;防爆电气设备失爆;矿灯失爆,矿灯携带者可以在井下随意拆卸灯头、更换灯泡;采掘工作面煤电钻未使用综合保护装置等;均可能产生电火花,有引发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⑸.部分下井人员穿化纤衣服,极易产生静电火花;入井检身制度执行不严,井下作业人员携带烟火和其他易燃物品等人为火源;均有引发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⑹.井下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未装设甲烷传感器,不能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容易造成瓦斯超限作业,遇火源有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⑺.采掘工作面误穿老采空区,有毒有害气体突然涌出,遇火源有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⑻.井下爆破使用非煤矿许用的秒延期电雷管和岩石铵梯油炸药或变质炸药,放炮时有引发瓦斯爆炸的危险。<br/>⑼.矿井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内容不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井下作业人员不经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安全意识淡薄,自保、互保、联保能力差。如局部地点发生瓦斯爆炸将会波及全井,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险。<br/>2.2.7.2矿井水灾危险性分析<br/>布子坑煤矿引发矿井水灾的主要危险因素有:<br/>⑴.该矿采用平硐开拓方式,开采浅部煤炭资源,矿井水经平硐水沟自流排出,排水系统简单而易于管理。发生矿井水灾事故的频率也较小。因此,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因对矿井水灾危害性的认识也相对不足而忽视防治水管理,忽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基础工作薄弱,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有发生矿井水灾的危险。<br/>⑵.矿井无防水煤柱设计资料,掘进过程中如不探水前进,遇联通含水层的导水断层时,有发生重大突水事故的危险。<br/>⑶.开采急倾斜煤层,采空区一般不管理,木支架不回收,任其自然垮落,雨季大气降水可能汇集成地表泾流,通过采空区和顶板裂隙倒灌井下,有造成矿井水灾的危险。 <br/>2.2.8其他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性分析<br/>矿井属急倾斜煤层开采,若行人天眼不安设行人梯子或梯子腐朽、上下无信号联络,则有煤(矸)掉落伤人和人员坠落的危险。<br/>2.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场所<br/>布子坑煤矿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下列场所:<br/>⑴.顶板危险:井下回采和掘进工作面、在籍通风失修巷道。<br/>⑵.瓦斯窒息危险:井下回采和掘进工作面、采空区、盲巷、废弃巷道、机电硐室。<br/>⑶.瓦斯爆炸危险:井下回采和掘进工作面、矿井及采区回风巷、机电硐室。<br/>⑷.矿井火灾危险:采空区、井下回采和掘进工作面、机电硐室、安装了电气设备的其他场所、有可燃物的地点;地面主要机房、材料场、煤坪、矸石山等。<br/>⑸运输危险:主平硐、运输大巷、石门、岩、煤平巷;地面煤坪、排矸道等。<br/>⑹.触电危险:井下和地面安装了电气设备和敷设了电缆、电线的所有地点。<br/>⑺.放炮危险:井下放炮作业地点。<br/>⑻.矿井水灾危险:井下采掘作业揭露的采空区、导水断裂带、含水层等;采空塌陷区。<br/>⑼.其他危险:<br/>a.+405m水平3煤层采空回风上山、工作面天眼等。<br/>b.雷管炸药运送线路、存放地点;地面雷管炸药存贮场所、运输线路等。<br/>2.4事故隐患及其存在场所<br/> 本次评价的布子坑煤矿存在以下安全隐患:<br/>2.4.1 地面安全、技术管理<br/>⑴.矿井未聘请专业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人员和装备配备严重不足。<br/> ⑵.煤矿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但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如未建立安全设备、器材检查及维修管理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查制度,入井检身制度;"一炮三检"制度落实不到位。<br/> ⑶.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未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也未告知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br/> ⑷.提取和使用了煤矿安全技措专项费用,但未开设银行专门帐户。<br/> ⑸.未组织每年一次的矿井救灾演习。<br/> ⑹.部分职工穿化纤衣服下井。<br/> ⑺.煤矿对职工进行了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但职工的培训没有制度化和规范化,特种作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未持证上岗,"一炮三检"制度未落实。<br/> ⑻.自救器配备数量严重不足、入井人员未随身携带自救器,也不会使用自救器。<br/>⑼.虽然编制了矿井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但内容不具体,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br/>⑽.未按采掘作业工作面对应编制作业规程,且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不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作业规程亦未向井下作业人员贯彻。<br/>⑾.煤矿绘制了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和井下避灾路线图。且已绘制的图纸填绘不及时、不能反映井下实际情况,也没有及时与市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和安全监察部门进行交换。<br/>2.4.2采煤及掘进<br/> ⑴.在松软的煤、岩层及地质破碎带掘进时未采取前探支护和其他支护措施。<br/>⑵.架棚巷道掘进工作面10m以内的支护在爆破前未加固。<br/> ⑶.未编制巷道维修安全技术措施,+405m水平局部地段巷道失修未及时维护。<br/> ⑷.该矿原采用不规范壁式采煤法,+405m水平开采的3煤层回采工作面采用单支柱,材径小,排距、距柱过大。<br/>⑸.+405m水平3煤层采空回风上山等连接处未采用特殊支护。<br/>⑹.采掘工作面爆破作业,使用非煤矿许用的秒延期电雷管和岩石铵梯油炸药,爆破母线有多处明接头。<br/>⑺.放炮员未随身携带放炮器钥匙。<br/>2.4.3一通三防<br/>⑴.地面风井主要通风机无双回路供电;无防爆门,无专用行人通道。<br/>⑵.矿井通风系统虽然独立;但总进风与总回风口在+405m主平硐之间,未设置控制风门,造成矿井风流短路。<br/>⑶.主要通风机房无反风装置,未进行年度反风演习。<br/>⑷.矿井主要进、回风巷未建立测风站,未进行矿井风量、通风阻力和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也未配备相应的通风测试仪表。<br/>⑸.未按规定进行矿井年度瓦斯等级鉴定、也未进行煤层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危险性鉴定。<br/>⑹.矿井未编制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后恢复通风、排放瓦斯和送电的安全措施。<br/>⑺.临时停工巷道未按规定设置栅栏、悬挂警示标志和瓦斯牌板。<br/>⑻.局部通风机未使用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br/>⑼.采掘工作面放炮时,未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制度。<br/>⑽.安全管理人员未配备瓦斯检测报警仪。<br/>⑾.+405m水平采掘工作面存在微风和无风作业现象。<br/> ⑿.矿井未建立防尘系统。<br/>⒀.矿井采空区、废弃巷道未及时密闭。<br/>⒁.地面风井控制风门的制作、安设不符合通风质量标准的要求,且只有二扇正向风门,漏风量大。<br/>⒂.矿井未按规定设置消防材料库,井上、下防灭火器材和设施配备严重不足。<br/>2.4.4 地面及井下机电运输<br/>⑴.直接向井下供电的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br/>⑵.井下低压馈电线上装设的检漏保护装置不起作用,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配备不足,使用不正常。<br/>⑶.井下配电网络未装设可靠的过流保护装置。<br/>⑷.由地面架空线路引入井下的供电线路及入井的通讯线路,入井处未按规定装设防雷电装置。<br/> ⑸.井下防爆电气设备存在失爆现象。<br/> ⑹.井下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不符合规程规定,无主接地极。<br/> ⑺.矿灯房、柴油机房油污堆积,不符合防火要求。 <br/>⑻.主井口位于人员较集中的生活区,无任何安全防护。<br/> ⑼.井下电话机安放位置不当。<br/>2.4.5 地面及井下防治水<br/> ⑴.矿井没有配备探放水设备。<br/> ⑵.未收集、调查和核实相邻煤矿和废弃老窑情况,并将井田位置、开采范围、积水情况标绘在井上下对照图上。<br/> ⑶.矿井未制定年度防治水措施。<br/> ⑷.未按规定留设各类防水煤柱并标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br/> ⑸.雨季地表水可能通过采空区溃入井下,未按规定采取防治措施。<br/> ⑹.未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探放水原则,未编制探放老窿水的专门设计。<br/>2.4.6 其他<br/> 地面、井下火工产品的管理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用爆破器材管理规定》的规定。</p><p>3.安全管理评价<br/>3.1安全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分析<br/>3.1.1安全管理模式<br/>布子坑煤矿实行"矿长负责制"的安全管理模式。矿长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副矿长分管全井的安全生产工作,专职安全员负责瓦斯检查;全矿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均为股东,持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特种作业人员严重不足;煤矿未聘请专业技术负责人,技术工作滞后。<br/>3.1.2安全管理制度<br/>煤矿建立了以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br/>⑴.矿长安全生产责任制。<br/>⑵.安全、生产副矿长安全生产责任制。<br/>⑶.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br/>⑷.瓦检员安全生产责任制。<br/>⑸.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br/>⑹.安全生产责任制。<br/>⑺.安全生产奖罚制度。<br/>⑻.安全教育培训制度。<br/>⑼.安全办公会议制度。<br/>⑽.安全隐患排查制度。<br/>⑾.安全检查和事故分析、处理、报告制度。<br/>⑿.安全生产交接班制度。<br/>⒀.防治水制度。<br/>⒁.雷管、炸药保管、领用制度。<br/>⒂.火药管理制度。<br/>⒃.顶板管理制度。<br/>⒄.通风管理制度。<br/>⒅.各工种岗位责任制。<br/>3.1.3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br/> 煤矿已建立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基本能够落实。<br/>3.2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方法和过程<br/>针对该矿的生产特点,调查已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安全投入情况、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情况、矿井安全管理模式等,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br/>3.3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结果及分析<br/>该矿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基本能够适应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但以下方面有待完善:<br/>⑴.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设备、器材检查及维修管理、安全技术审查、入井检身等制度。<br/>⑵.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已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br/>⑶.矿长虽已取得矿长资格证书和矿长安全资格证书,仍应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与学习,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和效益的关系。<br/>⑷.必须聘请专业技术负责人参与管理,优化管理层,以适应矿井安全生产管理要求。<br/>⑸.加强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配置,持证上岗。杜绝"持证者不上岗、上岗者不持证"的现象。<br/>⑹.安全投入资金应设立银行专门帐户,并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p><p>4.生产系统与辅助系统评价<br/>4.1各系统安全评价方法、过程及结果<br/>通过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辨识,对煤矿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的安全现状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评价。<br/>4.1.1开采系统<br/>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不规范壁式采煤方法,爆破及手镐落煤、人工攉煤、煤自溜到煤层机巷临时斗口、顶板任其自然垮落的回采工艺;开采+405m标高以上浅部煤炭资源。矿井有经审查的正规设计,+405m水平掘进工作面回风已构成了负压通风系统。采掘系统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但矿井目前无回采工作面,其回采工作面布置:可在+405m 水平已掘3煤巷适当位置,沿3煤倾向掘双上山至+430m标高(双上山每隔10m掘一联络平巷),再沿煤层走向掘平巷与+430m总回风平硐贯通,外侧3煤层采空回风上山封闭,可形成负压通风工作面(掘进安全技术措施及矿井通风系统调整方案须编报专门措施审定后执行),则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按采掘作业规程要求规范开采,加强采区顶板、支护质量和局部通风瓦斯管理。<br/>按照《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对矿井采煤、掘进进行评分,该单项得分 76分。<br/>4.1.2通风系统<br/>矿井通风系统基本形成;风井仅安装了2台YB-№7.1型7.5Kw和5.5KW轴流式主要通风机,其通风机能力基本上能满足矿井现行生产的要求;防爆门及专用行人通道不符合通风质量标准要求;+405m水平总进风至各采掘地点无控制风门,且总进风与总回风口同处一节点,系统风流短路;通风系统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需加强通风系统、设施的完善和管理,加强盲巷、废巷、采空区的及时封闭处理,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以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br/>按照《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对矿井一通三防进行评分,该单项得分68 分。<br/>4.1.3瓦斯、煤尘爆炸防治系统<br/> 该矿未进行过瓦斯等级鉴定;但与之相邻的潞水矿区的清水煤矿在1995年9月,实测CH4绝对涌出量为0.1896m3/min,实测测得CO2绝对涌出量0.1516m3/min;CH4相对涌出量为3.64m3/t.d,CO2相对涌出量为2.91m3/t.d,属低瓦斯矿井。本井可与之类比。煤尘未作爆炸危险性鉴定;因此,矿井未建立瓦斯及煤尘爆炸防治系统。<br/>4.1.4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系统<br/> 该矿井为低瓦斯矿井,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因此,无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系统。<br/>4.1.5防灭火系统<br/> 该矿未作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但建井以来,在自然通风条件下,矿井从未发生过煤的自燃现象。故矿井未建立防灭火系统。但根据《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及有关规定,矿井应安设消防管路系统,设置消防材料库,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br/>4.1.6防治水系统<br/>布子坑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且采用平硐开拓方式,矿井水经主平硐水沟自流排出,井下无排水设施,系统简单易于管理。但矿井有老窑积水威胁,现有的探放水管理不能适应安全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须严格探放水管理,编制探放水措施,配齐探放水设备,以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br/>按照《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对矿井防治水进行评分,该单项得分 72分。<br/>4.1.7 监测系统<br/> 布子坑煤矿为低瓦斯矿井,未设立安全监测系统。<br/>4.1.8爆破器材储存、运输系统<br/> 矿井爆破器材由公安部门直接提供,矿井提出购买雷管、炸药的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公安部门将雷管、炸药直接送至矿井地面炸药库。井下使用的雷管、炸药由值班长或放炮员每班领用并负责运送至作业地点后,存放于专用爆破材料箱内,当班未使用完的雷管、炸药也存放在专用爆破材料箱内。爆破材料储存、运输系统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但未落实雷管、炸药领退制度。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必须落实。<br/>4.1.9运输、提升系统<br/>矿井采用平硐开拓,回采煤及掘进煤、矸均在+405m水平运输巷装车,人力推车至地面煤坪;井下无提升设施。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br/>4.1.10压气及其输送系统<br/> 矿井压气:使用移动式空气压缩机,由地面输送。压气及其输送系统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br/>4.1.11电气系统<br/> 矿井供电:取自农用电源,自备两台15kw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但向井下供电的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井下馈电线路未安装检漏继电器和过流保护装置;保护接地不符合要求;井下电气设备有失爆现象。<br/>按照《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对矿井机电、运输进行评分,该单项得分 70分。<br/>4.1.12救护系统<br/> 矿井开采规模小,未建立矿山救护队,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br/>4.1.13安全管理系统<br/> 矿井安全管理系统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但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见上章---安全管理评价。<br/>按照《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对矿井安全管理进行评分,该单项得分 75 分。<br/>4.1.14卫生、保健与健康监护系统<br/>矿井生产系统简单,生产规模小,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小。因此,未单独建立卫生、保健与健康监护系统。<br/>4.2矿井安全评价方法、过程及结果<br/>本次煤矿安全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br/>定性评价选用经验法和专家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被评价煤矿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在分别评价矿井各生产系统、辅助系统的安全适应性后,综合评价布子坑煤矿安全生产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br/>因我国煤矿安全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推出精确、成熟的定量评价方法。因此本次定量评价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即根据《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对所有评价项目进行评分,综合评分结果评定矿井安全程度。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编写评价报告。<br/>综合矿井各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的评价结果,安全管理、采煤掘进、一通三防、机电运输、防治水系统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但需进一步完善; <br/>按照《煤矿安全现状评价标准(暂行)》对矿井安全管理、采煤掘进、一通三防、机电运输和防治水分别进行评分后,矿井综合总分361分。见下表:<br/>布子坑煤矿安全现状评价结果表<br/>项 目得 分评 价 结 果<br/>安全管理75合 格<br/>采煤掘进76合 格<br/>一通三防68合 格<br/>机电运输70合 格<br/>防 治 水72合 格<br/>矿井综合361合 格</p><p>5.定性、定量评价<br/>5.1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br/>5.1.1瓦斯爆炸危险度评价<br/> 矿井引发瓦斯爆炸的危险、有害因素较多,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大,开采范围的扩大,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增大,瓦斯爆炸的危险性亦将增加。如不加强通风瓦斯管理,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频率可能会增加。<br/>5.1.2矿井水灾危险度评价<br/>随着矿井开采范围的扩大,矿井涌水量将增大,根据郴州市煤矿基建设计室提供的《湖南省茶陵县潞水镇布子坑煤矿补充初步设计说明书》资料,生产主井涌水流量一般为80m3/h。目前矿主更换,对矿井老空区积水情况不明。随矿井开采范围扩大,老窑水威胁的危险程度将会增加。<br/>如不加强井下探放水管理,矿井发生重大水灾事故的概率可能会增加。<br/>5.2矿井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综合评价<br/>矿井开采范围扩大,瓦斯爆炸和矿井水灾的危险程度都将随之增大。</p><p>6.安全措施及建议<br/>6.1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br/> ⑴.聘请合格的专业技术负责人,编制矿井通风系统调整方案,报县煤管办审批后调整矿井现有通风系统。<br/> ⑵. 编制内容齐全、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向每个井下作业人员贯彻。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并配齐防灾救灾物资。<br/> ⑶.按规定及时编制与采掘工作面对应的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建立安全技术审批制度,有关的安全技术措施要严格按管理权限进行审批。<br/> ⑷.矿井应进行年度瓦斯等级鉴定,新水平、新采区应进行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鉴定,并将鉴定结果作为矿井通风瓦斯管理的重要依据。<br/> ⑸.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要定期召开安全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有详细记录。<br/> ⑹.进一步健全并严格执行下列安全制度:<br/> ①.入井检身制度;<br/> ②.安全设备、器材检查及维修管理制度;<br/> ③.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培训制度;<br/> ④.各工种、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br/> ⑺.应及时填绘矿井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等必备图纸。并按规定与县煤炭局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进行交换。<br/> ⑻.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培训,井下职工岗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特别应加强电工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各主要设备、充电房应有运行记录,并应有值班人员签字。<br/> ⑼.对重大危险源应登记建档,并制定应急预案。<br/> ⑽.地面主要机房、井下机电硐室应配备防灭火器材。<br/> ⑾.入井人员应随身携带自救器。<br/> ⑿.矿灯应统一管理,禁止入井人员使用失爆矿灯。<br/> ⒀.及时为职工发放劳保用品,严禁作业人员穿化纤衣服下井。<br/>⒁.及时为下井职工办理工伤社会保险,提高矿井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br/>⒂.加大安全投入,并开设专门帐户,指定专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br/>6.2安全技术措施与建议<br/>6.2.1回采掘进<br/> ⑴.该矿属急倾斜煤层开采,选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是否可行,须在实践中检验;不论选用何种采煤法,但须保证采煤工作面有两个安全出口。<br/> ⑵.回采和掘进工作面都应有经批准的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支护方式、支护材料材径、排距和柱距、支架密度等应严格符合作业规程的规定。<br/> ⑶.开采特殊地质构造地段时,必须编制专门安全技术措施,并搞好特殊支护。<br/> ⑷.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与通风行人天眼及溜煤天眼连接处应加强支护。<br/> ⑸.架棚巷道掘进工作面放炮前10m内的支护应进行加固,防止放炮时崩倒支架。<br/> ⑹.掘进巷道遇松软岩层或过断层破碎带时应进行前探支护或特殊支护。<br/> ⑺.岩巷掘进工作面应注意敲帮问顶,防止松动矸石掉落时伤人。<br/> ⑻.主平硐、石门等永久性巷道岩石破碎地段、与其他巷道交叉处等应力集中区应定期派专人处理松动矸石并加强支护。<br/>6.2.2一通三防<br/>6.2.2.1矿井通风<br/> ⑴.矿井控制风流的风门等主要通风设施应符合通风质量标准,以增加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各主要风门应有两道坚固互联的正反向风门。<br/> ⑵.重新进行矿井通风阻力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安装2套满足生产需要、同等能力的主要通风机及配套装置,并保证主要通风机24小时正常运转。<br/> ⑶.风井口应按通风质量标准要求重新构筑专用行人通道和防爆门。<br/> ⑷.应根据矿井采掘动态,及时制定控制矿井风流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br/> ⑸.禁止采掘工作面无风或微风作业;严禁任何不合规定的串联通风;严禁局部通风机吸循环风。新采区、新工作面在投产前必须形成负压通风系统。<br/> ⑹.局部通风机应使用风电闭锁;串联通风时应同时装设瓦斯电闭锁。<br/> ⑺.矿井各主要通风道应建立测风站;同时应建立测风制度,配备通风测量仪表,并定期进行矿井风量测定。<br/>⑻.矿井每年应进行瓦斯等级鉴定。<br/>⑼.矿井必须严格执行"以风定产",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br/>6.2.2.2瓦斯防治<br/> ⑴.建立完善的瓦斯管理制度,加强瓦斯检查员的教育和培训,坚持瓦斯检查"三对口"和"一炮三检"制度。<br/> ⑵.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应按规定进行封闭,防止发生瓦斯积聚,造成人员窒息事故。<br/> ⑶.加强盲巷管理。临时停工巷道应按规定打好栅栏,并悬挂警示牌和瓦斯检查牌板。<br/> ⑷.按规定配备便携式瓦检仪和光学瓦检仪,并定期进行校验。<br/> ⑸.落实瓦斯排放制度,制定排放瓦斯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因停电等原因造成瓦斯积聚而引发瓦斯爆炸事故。<br/> ⑹.井下电气设备应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选型,非矿用防爆电气设备和失爆电气设备禁止投入井下使用。<br/>6.2.2.3 矿井防尘<br/> ⑴.按规定建立完善的防尘洒水系统。<br/> ⑵.井下产生粉尘的地点应安装喷雾降尘装置;岩巷掘进必须采用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爆破时应喷雾,出矸和出煤前应洒水。<br/> ⑶.井下作业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br/>6.2.2.4 矿井防灭火:<br/> ⑴.矿井开采时应制定防灭火安全技术措施和计划,并纳入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配备防灭火设施和器材。<br/> ⑵.井下应定期进行CO气体检测。发现有煤层自然发火预兆时立即进行处理。<br/> ⑶.地面各主要机房不得用明火取暖,并应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br/> ⑷.井下电气设备必须安装过流保护装置,防止产生电气火花。<br/> ⑸.主井口位于职工生活区,要切实加强职工防火意识教育,杜绝人为火源。<br/>6.2.3机电运输<br/>6.2.3.1运输系统<br/> ⑴.主平硐及运输大巷采用人力推车,一次只能推1辆车;要时刻注意来往行人的安全,发现前方有人或障碍物以及接近弯道、巷道口、风门、硐室出口时必须及时发出警号;严禁放飞车。<br/>队 ⑵.矿井应完善通讯系统。<br/>6.2.3.2供电系统<br/> ⑴.矿井应有向井下供电的专用变压器,且其中性点不能直接接地。<br/> ⑵.地面主要通风机应有双回路供电;地面变压器安装高度须符合《安全规程》要求。<br/> ⑶.井下低压馈电线路,应装设检漏保护装置或有选择性的漏电保护装置,并能自动切断漏电的馈电线路。<br/> ⑷.井下使用的电缆和电缆接头、连接及电缆吊挂应符合规定,阻燃电缆下井前应经检验合格。<br/>6.2.3.3电器设备及其保护<br/> ⑴.井下作业场所应按规定使用专用防爆设备,并应按规定要求安装和使用,必须消灭明接头,禁止使用明刀闸开关、鼓风机等非矿用、非防爆设备。<br/> ⑵.井下配电网络应装设可靠的过流保护装置。<br/> ⑶.井下电器设备的保护接地和接地装置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br/>⑷.井下严禁带电检修、搬迁电器设备、电缆和电线。<br/>⑸.采掘工作面煤电钻必须使用综合保护装置。<br/>6.2.4防治水<br/> ⑴.必须编制防治水计划,查明老采空区的位置、范围及积水情况,并标绘在井上、下对照图上。<br/> ⑵.编制专门的探放水措施、配备专用探放水设备进行探放水,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br/> ⑶.应对相邻矿井间的防水煤柱进行设计,生产过程中严禁在防水煤柱中进行采掘活动。</p><p>7.安全评价结论<br/>经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和详细的现场考察,评价组对主要危险源进行了认真的辩识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得出如下结论: <br/>7.1布子坑煤矿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顶板管理、瓦斯窒息和爆炸、矿井火灾、提升运输、触电、放炮管理、矿井水灾和其他。其中顶板事故和运输事故是矿井易发和多发事故,瓦斯爆炸和矿井水灾是煤矿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均应重点中加以防范。<br/>7.2该矿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一通三防"和防治水管理,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br/>7.3矿井现有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大部分生产和辅助系统基本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安全管理模式也基本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但均有待进一步完善。矿井通风系统不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br/>7.4根据安全检查表法给出的定量评定结果(见表),确定布子坑煤矿为合格井。<br/>本次煤矿安全评价,是基于该矿生产建设现状作出的评价结论。而煤矿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既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又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随时都可能使矿井安全状况发生变化。因此,布子坑煤矿应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现场管理和人、财、物等保障措施的到位。对本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认真组织实施。</p><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