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安评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复制链接]

6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会员报到

贡献
0 个
金币
0 个
在线时间
0 小时
帖子
1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24 11:3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div><p align="center"><strong>2.2 符 号</strong></p></div><p>2.2.1 设计流量</p><p align="left">Q—— 设计流量; </p><p align="left">Q<sub>d</sub>——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 </p><p align="left">Q<sub>m</sub>—— 设计工业废水量; </p><p align="left">Q<sub>s</sub>—— 雨水设计流量; </p><p align="left">Q<sub>dr</sub>——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 </p><p align="left">Qˊ—— 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 </p><p align="left">Qˊ<sub>s</sub>—— 截流井以后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 </p><p align="left">Qˊ<sub>dr</sub>—— 截流井以后的旱流污水量; </p><p align="left">n<sub>o</sub>—— 截流倍数; </p><p align="left">A<sub>1</sub>,C,6,n—— 暴雨强度公式中的有关参数; </p><p align="left">P—— 设计重现期; </p><p align="left">t—— 降雨历时; </p><p align="left">t<sub>1</sub>—— 地面集水时间; </p><p align="left">t<sub>2</sub>——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p><p align="left">m—— 折减系数; </p><p align="left">q—— 设计暴雨强度; </p><p align="left">Ψ—— 径流系数; </p><p align="left">F—— 汇水面积; </p><p align="left">Q<sub>p</sub>—— 泵站设计流量。 </p><p align="left">2.2.2 水力计算 </p><p align="left">Q—设计污水流量; </p><p align="left">v—— 流速; </p><p align="left">A—— 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p><p align="left">h—— 水流深度; </p><p align="left">I—— 水力坡降; </p><p align="left">n—— 粗糙系数; </p><p align="left">R—— 水力半径。 </p><p align="left">2.2.3 污水处理 </p><p align="left">Q—— 设计污水流量; </p><p align="left">V—— 生物反应池容积; </p><p align="left">S<sub>o</sub>—— 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 </p><p align="left">S<sub>e</sub>—— 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 </p><p align="left">L<sub>s</sub>—— 生物反应池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 </p><p align="left">L<sub>v</sub>—— 生物反应池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 </p><p align="left">X—— 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 </p><p align="left">X<sub>v</sub>—— 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 </p><p align="left">y—— MLSS中MLVSS所占比例; </p><p align="left">Y—— 污泥产率系数; </p><p align="left">Y<sub>t</sub>—— 污泥总产率系数; </p><p align="left">θ<sub>c</sub>—— 污泥泥龄,活性污泥在生物反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p><p align="left">θ<sub>co</sub>—— 好氧区(池)设计污泥泥龄; </p><p align="left">K<sub>d</sub>—— 衰减系数; </p><p align="left">K<sub>dT</sub>—— T℃时的衰减系数; </p><p align="left">K<sub>d20</sub>—— 20℃时的衰减系数; </p><p align="left">θ<sub>T</sub>—— 温度系数; </p><p align="left">F—— 安全系数; </p><p align="left">η—— 总处理效率; </p><p align="left">T—— 温度; </p><p align="left">f—— 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 </p><p align="left">SS<sub>o</sub>—— 生物反应池进水悬浮物浓度; </p><p align="left">SS<sub>e</sub>—— 生物反应池出水悬浮物浓度; </p><p align="left">V<sub>n</sub>—— 缺氧区(池)容积; </p><p align="left">V<sub>o</sub>—— 好氧区(池)容积; </p><p align="left">V<sub>P</sub>—— 厌氧区(池)容积; </p><p align="left">N<sub>k</sub>—— 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浓度; </p><p align="left">N<sub>ke</sub>—— 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浓度; </p><p align="left">N<sub>t</sub>—— 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浓度; </p><p align="left">N<sub>a</sub>—— 生物反应池中氨氮浓度; </p><p align="left">N<sub>te</sub>—— 生物反应池出水总氮浓度; </p><p align="left">N<sub>ae</sub>—— 生物反应池出水氨氮浓度; </p><p align="left">N<sub>oe</sub>—— 生物反应池出水硝态氮浓度; </p><p align="left">△X—— 剩余污泥量; </p><p align="left">△X<sub>v</sub>—— 排出生物反应池系统的生物污泥量; </p><p align="left">K<sub>de</sub>—— 脱氮速率; </p><p align="left">K<sub>de(T)</sub>—— T℃时的脱氮速率; </p><p align="left">K<sub>de(20)</sub>—— 20℃时的脱氮速率; </p><p align="left">μ—— 硝化菌比生长速率; </p><p align="left">K<sub>n</sub>—— 硝化作用中氮的半速率常数; </p><p align="left">Q<sub>R</sub>—— 回流污泥量; </p><p align="left">Q<sub>Ri</sub>—— 混合液回流量; </p><p align="left">R—— 污泥回流比; </p><p align="left">R<sub>i</sub>—— 混合液回流比; </p><p align="left">HRT—— 生物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 </p><p align="left">t<sub>p</sub>—— 厌氧区(池)水力停留时间; </p><p align="left">O<sub>2</sub>—— 污水需氧量; </p><p align="left">O<sub>s</sub>—— 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 </p><p align="left">a—— 碳的氧当量,当含碳物质以BOD<sub>5</sub>计时,取1.47; </p><p align="left">b—— 常数,氧化每公斤氨氮所需氧量,取4.57; </p><p align="left">c—— 常数,细菌细胞的氧当量,取1.42; </p><p align="left">E<sub>A</sub>—— 曝气器氧的利用率; </p><p align="left">G<sub>s</sub>—— 标准状态下供气量; </p><p align="left">t<sub>F</sub>—— SBR生物反应池每池每周期需要的进水时间; </p><p align="left">t—— SBR生物反应池一个运行周期需要的时间; </p><p align="left">t<sub>R</sub>—— 每个周期反应时间; </p><p align="left">t<sub>s</sub>—— SBR生物反应池沉淀时间; </p><p align="left">t<sub>D</sub>—— SBR生物反应池排水时间; </p><p align="left">t<sub>b</sub>—— SBR生物反应池闲置时间; </p><p align="left">m—— SBR生物反应池充水比。 </p><p align="left">2.2.4 污泥处理 </p><p align="left">t<sub>d</sub>—— 消化时间; </p><p align="left">V—— 消化池总有效容积; </p><p align="left">Q<sub>o</sub>—— 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量; </p><p align="left">L<sub>v</sub>—— 消化池挥发性固体容积负荷; </p><p align="left">W<sub>s</sub>—— 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中挥发性干固体重量。</p><div><p>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p><p>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p></div><p align="left">3.1.1 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p align="left">Q<sub>dr</sub> =Q<sub>d</sub> +Q<sub>m</sub> (3.1.1) </p><p align="left">式中 Q<sub>dr</sub>—— 截留井以前的旱流污水设计流量(L/s); <br/>Q<sub>d</sub>——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br/>Q<sub>m</sub>—— 设计工业废水量(L/s)。 </p><p align="left">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考虑入渗地下水量,其量宜根据测定资料确定。 </p><p align="left">3.1.2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p><p align="left">3.1.3 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可按当地实际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采用,没有测定资料时,可按表3.1.3的规定取值。 </p><p align="left"><img height="145" src="mk:@MSITStore:D:\我的文档\张和明\标准\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chm::/hhp/htm630/images/b3.1.3.gif" width="709" alt=""/></p><p align="left">3.1.4 工业区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有关规定。 </p><p align="left">3.1.5 工业区内工业废水量和变化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工艺特点,并与国家现行的工业用水量有关规定协调。 </p><p align="left"></p><div><p align="center"><strong>3.2 雨 水 量</strong></p></div><p align="left">3.2.1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p align="left">Q<sub>s</sub>=qΨF (3.2.1) </p><p align="left">式中 Q<sub>s</sub>—— 雨水设计流量(L/s); <br/>q—— 设计暴雨强度EL/(s·hm<sup>2</sup>)L; <br/>Ψ—— 径流系数; <br/>F—— 汇水面积(hm<sup>2</sup>)。 <br/>注: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p><p align="left">3.2.2 径流系数,可按表3.2.2-1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综合径流系数,可按表3.2.2-2的规定取值。 </p><p align="left"><img height="500" src="mk:@MSITStore:D:\我的文档\张和明\标准\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chm::/hhp/htm630/images/b3.2.2.gif" width="700" alt=""/> </p><p align="left">3.2.3 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p align="left"><img height="60" src="mk:@MSITStore:D:\我的文档\张和明\标准\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chm::/hhp/htm630/images/3.2.3.gif" width="500" alt=""/> </p><p align="left">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L/(s·hm<sup>2</sup>)];<br/>t—— 降雨历时(min); <br/>P——设计重现期(年); <br/>A<sub>1</sub>,C,6,n—— 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p><p align="left">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 </p><p align="left">3.2.4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p><p align="left">3.2.5 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p align="left">t=t<sub>1</sub>+mt<sub>2</sub> (3.2.5) </p><p align="left">式中 t——降雨历时(min); <br/>t<sub>1</sub>——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 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min; <br/>m——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 <br/>t<sub>2</sub>——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p><p align="left">3.2.6 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雨水调蓄池。</p><div><p><strong>3.3 合流水量</strong></p></div><p align="left">3.3.1 合流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p align="left">Q=Q<sub>d</sub> +Q<sub>m</sub> +Q<sub>s</sub> =Q<sub>dr</sub> +Q<sub>s</sub> (3.3.1) </p><p align="left">式中Q—— 设计流量(L/s); <br/>Q<sub>d</sub>——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 <br/>Q<sub>m</sub>—— 设计工业废水量(L/s); <br/>Q<sub>s</sub>—— 雨水设计流量(L/s); <br/>Q<sub>dr</sub>—— 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设计流量(L/s)。 </p><p align="left">3.3.2 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p align="left">Qˊ =(n<sub>o</sub>+1)Q<sub>dr</sub>+Qˊ<sub>s</sub>+Qˊ<sub>dr</sub> (3.3.2) </p><p align="left">式中 Qˊ—— 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L/s); <br/>n<sub>o</sub>—— 截流倍数; <br/>Qˊ<sub>s</sub>—— 截流井以后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L/s); <br/>Qˊ<sub>dr</sub>—— 截流井以后的旱流污水量(L/s)。 </p><p align="left">3.3.3 截流倍数n<sub>o</sub>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体的卫生要求、水文、气候、经济和排水区域大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宜采用1~5。在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同一截流倍数或不同截流倍数。 </p><p align="left">3.3.4 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适当高于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 </p><p align="left"></p><div><p>3.4 设计水质 </p></div><p>3.4.1 城镇污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调查资料确定,或参照邻近城镇、类似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水质确定。无调查资料时,可按下列标准采用: <strong></strong></p><p align="left">1 生活污水的W.H生化需氧量可按每人每天25~50g计算。 </p><p align="left">2 生活污水的悬浮固体量可按每人每天40~65g计算。 </p><p align="left">3 生活污水的总氮量可按每人每天5~11g计算。 </p><p align="left">4 生活污水的总磷量可按每人每天0.7~1.4g计算。 </p><p align="left">5 工业废水的设计水质,可参照类似工业的资料采用,其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固体量、总氮量和总磷量,可折合人口当量计算。 </p><p align="left">3.4.2 污水厂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为10~37℃,pH值宜为6.5~9.5,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氮:磷)可为 100:5:1。有工业废水进入时,应考虑有害物质的影响。</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安评论坛

手机版|Archiver|安全评价

GMT+8, 2025-5-10 07:17 , Processed in 0.02481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回顶部